当前位置: 育儿网 >  特殊儿童 > 盲聋哑儿童 > 哑儿

聋儿语言意识的建立与早期干预

本文Tag标签:聋儿/语言意识  

    了解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语前聋和语后聋的孩子康复效果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说来,后者比前者康复得快,效果也好。人们很容易从表面解释这种差异,曾经会说话的孩子,尽管后来聋了,但毕竟有说话的经验,肯定比那些从未说过话的孩子康复得好。其实,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语后聋的孩子具有了一些语言意识,语前聋的孩子则完全没有这种意识。看来,语言意识的有无,是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知道,正常儿童是从小就开始学习语言的,语言意识的建立也是从小时开始的。因此,对聋儿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聋儿语言意识的建立,从而促进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本文拟就聋儿的早期干预与语言意识的建立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同行专家

    一、语言意识,本文主要是指对语言存在的知觉和运用语言做事的意识。

    对语言存在的知觉不是简单地知道语言存在,像知道某一物体存在一样,而是要认识语言和人的关系。从理论上说,语言不是外于人的存在物,而是人的一部分。语言是什么?索绪尔(F·de Saussure)说:“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①那么语言这种符号系统和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对此,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有过精辟的论述:

    在使自己适应于环境方面,人仿佛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除了在一切动物种属中都可看到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以外,在人那里还可发现可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它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的人类生活。

    人不可能逃避他自己的成就,而只能接受他自己的生活状况。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②

    卡西尔如此看重符号和人的关系,以致“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③人们经常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人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按照卡西尔的意思,人有语言就是指人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语言对于人来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语言赋予世界以“意义”。

    对语言的意识,或意识到语言的存在,就是意识到语言对于人的意义。学会一种语言,与其说是学会一种交际工具,毋宁是说学会一种生活方式,对正常人如此,对聋儿也是如此。使聋儿意识到语言的存在,就会给他们打开一扇通往新生活的大门。海伦·凯勒的教师曾经在日记中记下了海伦·凯勒真正开始理解人类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时的情景:

    今天早晨我必须给你写几句,因为有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生了:海伦在她的教育中迈出了第二大步 她已经知道,每一件东西都有一个名字,而且手语字母就是她想要知道的每一件东西的秘诀。

    ……现在,每件东西都必须有一个名字了。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她都热切地问着她在家里还没学到的东西的名字。她焦急地教她的朋友拼写,并且热心地把字母教给她所碰到的每一个人。一当她有了词语来取代她原先使用的信号和哑语手势,她马上就丢弃了后者,而新词语的获得则给她以新生般的喜悦。我们都注意到,她的脸一天天变得越来越富于表情了。④

    什么使海伦·凯勒这个聋哑儿童获得了“新生般的喜悦”?是语言。当她知道了每件东西都必须有一个名字,她就意识到了语言的存在。这种意识促使她学习更多的词语。

    语言意识的另一个意思是指用语言做事。换个说法,就是意识到人可以运用语言去完成某种行为,而不必亲自用身体去做。如果说意识到语言的存在就是明了了语言对于人的意义,那么,意识到用语言做事就是意识到了语言的存在方式。语言存在于具体的使用语言的交际之中,而交际是一种社会行为。

    语言是伴随着具体的交际行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语言是完成某种特定行为的语言,意识到了这一点,就意识到了语言的价值 。聋儿康复界经常强调培养聋儿的交往意识,这无疑是正确的。不过,我们理解的交往,是运用语言的交往,即言语交际。语言存在于言语交际之中,语言学习就是在交际中学习,也是为交际而学习。一旦聋儿有了言语交际意识,就会更积极地去学习语言,就会将其在教室里学到的语言知识付诸交际实践。在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尽管学了许多词语,但在与人打交道时,仍然不说一个字。显然,这些孩子还没有建立起用语言交际的意识。真正的语言康复,不是鹦鹉学舌式的简单重复,也不是“让你说才说”,而是“该说时就说”。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得使聋儿具有这种言语交际意识。

    二、人的语言意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当然是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人不是在孤立地构建自己的语言意识,而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语言意识。

    语言的学习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外界环境的语言刺激和自身的语言生物基础。外界的环境刺激就是来自社会中的语言输入。语言不是遗传的,它是社会的产物,必须在社会中学习语言。离开了社会,任何人也学不会任何一种语言。当然,社会环境是多种形态的,有家庭、学校、邻居、公共场所等等。但总的特征是有具体的语言输入。来自社会的语言输入呈现两种形态:真实的言语交际和模拟的言语交际。尽管我们容易看到后一种,但无疑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它更容易使学习者建立起语言意识。

    只有外界环境的语言刺激当然学不会语言,人们企图教会聪明的大猩猩说话就是最好的证明。大猩猩之所以学不会人类意义上的语言,不是没有语言输入,而是它不具备学习语言的生物基础。

    从动态的角度看,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由五个前后相接的环节构成:

    言语编码 言语发话 言语传递 言语感知 言语理解

    上述五个环节相互连属,缺一不可。其中,“言语传递”是个物理过程,其它的环节都表现为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这就是语言的生物基础。没有生物基础,或其中的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阻碍语言的学习。聋儿的问题就出现在“言语感知”环节。

    “言语感知”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接收话语,而且是理解话语的前提条件。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不能接收话语,就不能形成内化的语言知识,也就不能掌握语言。聋儿由于听力障碍,使得“言语感知”受阻,故而无法学习语言。因此,聋儿康复的第一步就是解决“感知”问题。

    语言刺激和语言的生物基础是语言学习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当然也就是语言意识建立的条件。

    三、那么,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语言意识的呢?或者换个问法,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语言的呢?心理学普遍认为,儿童开始学讲话的时间可能略有先后,但都经历过相同的发展过程,而且到了五岁左右,儿童就能掌握相当复杂的句子结构,较自由地运用语言来进行交际。⑥也就是说,至少在五岁前的某一个时候,人就开始学习语言了。聋儿由于听力障碍,语言的学习(如果后来能学习的话)往往晚于正常的儿童。一个合理的推论是,若能尽可能早地解决聋儿听力障碍问题,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学习语言。这就是早期干预的意义所在。

    早期干预使得聋儿开始学习语言的时间大大提前了。不能小看这种提前,它不只是个时间问题,其意义极为深远。早期干预有助于聋儿语言意识的建立。

    聋儿尽早地被诊断,尽早地佩带助听器,尽早地开始语言训练,就能使聋儿在最佳年龄段接触语言,学习语言。不要以为人只是在开口说话时才学习语言,在此之前,人接收了大量的语言刺激,也是在学习语言。没有先期的大量的语言输入,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语言输出。早期干预状态下的聋儿语言训练,就是设法让聋儿接受大量的语言刺激,尽管此时聋儿并不能学习发音。有些聋儿的家长(包括一些正常孩子的家长)以为,跟幼儿说话没有意义,他们根本听不懂,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笔者有一个女儿,五个月的时候开始,我们每天给她讲两个故事,一直坚持到六岁左右,结果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的孩子高出不少。其实聋儿也是一样,尽早开始的大量的语言刺激有助于他们的语言康复。

    早期干预为聋儿感知语言提供了可能和保证,为语言意识的建立,从而也是为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硬件”。早期干预的“软件”就是语言的输入。为实施早期干预的聋儿提供的语言刺激应该更强调其“自然状态”,多一些真实的言语交际状态下的语言,少一些“模拟”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聋儿逐步意识到:说话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语言和人的关系);说话可以满足他的要求(用语言做事)。这样,语言意识就建立起来了,学习语言就变成了一种内在的需求,变成了一种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负担。

    综上所述,早期干预有助于聋儿语言意识的建立。强调这一点还有一个理由:早期干预使聋儿在尚未发展出其它交际方式(比如手势)时就接触语言,避免了以后再学习语言时受其它方式的干扰。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聋儿已经习惯了一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后再去教他学习语言,将会花费更多的气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更换一个交际工具的问题,而是意味着改变一种生活方式。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