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早期教育 > 智力开发 > 语言沟通

中度智力残疾儿童沟通能力的培养

本文Tag标签:沟通能力  

  人既是一个自然的人,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的人,当胎儿从母体中呱呱坠地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纯粹生物学上的个体。在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他对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入,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社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沟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台湾学者林宝贵的观点,“沟通是接收或提供咨讯、感情与态度的过程,沟通过程中,语言是一种最主要的手段,除此之外,人还可以用哭、笑、手势、动作、姿势、面部表情等来传情达意,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较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就越来越成为一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对于身心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儿童少年来说,如果沟通能力出现问题,其学业成就、心理健康、个性形成等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作为儿童少年群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度智力残疾儿童除智力发展远远落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外,他们的沟通能力也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普遍具有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发展迟缓。中度智力残疾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即使到了弱智学校的高年级,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言水平也不会超过学龄前正常儿童的水平。

  尤其是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他们的问题更多。例如,他们沟通中所使用的词汇相当有限,而对于别人言语中较抽象的词汇在理解上经常会有困难和出现误解。语法上,他们在语法长度、语句复杂度、语句完整性、语句结构等方面有缺陷。

  2、构音障碍:大约有70%以上的中度智力残疾儿童存在口齿不清,发        音不准。

  3、声音障碍:声音问题在中度智力残疾儿童身上也较常出现,如音质不良、声音沙哑、说话时有气息声、喉音、颤抖声、假声、耳语声甚至失声;习惯性音调过低或过高、音调范围狭仄;声音控制不自如有时候会太大,有时候又会太小;有些儿童共鸣出现异常,鼻音过重或根本没有鼻音。

  4、语言流畅障碍:为数不少的中度智力残疾儿童说话时断断续续,语不成句;或语句重复,颠三倒四;有时候还会伴随挤弄眼、挥舞手臂等动作。

  5、沟通动机缺乏:中度智力残疾儿童由于大脑功能发育障碍,认识活动能力较差,生活经验贫乏,再加上生活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普遍缺乏沟通的动机。在学校以及其他公共场所,他们很少主动与人交谈。有时侯,当别人主动与他们接触时,他们也会表现出目光游离,心不在焉。

  6、沟通技巧缺乏:除了语言本身的缺陷外,中度智力残疾儿童沟通技巧方面的问题也是相当突出的。例如,他们在沟通过程中,不能与人保持目光接触,同时缺乏手势、身体语言的表达;与人交谈时,他们经常会转变话题并经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儿童无论是在构音、语言、声音或说话流畅性方面出现任何的问题都会造成沟通的障碍,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发音、认知、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但是无论我们采取何等方式进行训练,其最终目的都是使儿童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以达到与人沟通的目的。因此,我们的训练应在此基点上进行,同时,也应向着这个最终训练目标努力。

  (一)创造情境,在交往的活动中培养沟通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不是在隔离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是在和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学习,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儿童语言主要是在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儿童只有在广泛交往中,感到有许多知识、情感、经验、愿望等需要说出来的时候,语言活动才会积极起来,也只有在交往中,儿童才逐渐地习得言语。中度智力残疾儿童是儿童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学习更应在一种生活化、活动化的环境中进行。

  创造情境是指由教师为学生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或者组织某种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观察、体验,在教师的知道下进行沟通。

  例如在实际购物中学习使用疑问句式与人沟通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创设一个卖柿子的实际购物环境,让学生先去买柿子,这时学生只会说:“我买柿子或我买一斤柿子”,然后教师让学生品尝自己买的柿字(教师有意挑选一些涩的柿子)问其味道,学生会说涩或者是不好吃,这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在买柿子或是水果的时候,可以问它的味道,如“您的柿子涩不涩?”或说“您的柿子甜不甜:?

  在实际购物练习时,教师又根据学生想吃甜柿子不爱吃涩柿子的这一现象诱发学生主动与卖柿子人沟通的动机。以上的教学实例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刻意制造的沟通需要使学生即掌握了疑问句的句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在实际购物中的沟通能力。

  又如,学习量词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创设一个小小杂货铺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杂货铺里都有什么,再说出物品名称并让学生数数各种物品的个数。

  然后让学生到杂货铺去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在让学生实际购买中,教师对学生渗透量词的概念。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沟通动机,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利用多种感官途径,促进儿童沟通能力的发展。

  语言沟通模式有许多理论,心理学家柯克认为:“语言沟通模式是听觉收讯经过听觉及视觉的组织及联合的过程,再经过语言发讯及动作发讯而表达出来的。”

  不管语言沟通有何等沟通模式,我们都应该承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没有感知觉的基础,就谈不上思维。语言、情感等较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听觉是幼儿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感觉之一,幼儿依靠听觉辨别周围事物发生的各种声音,从而认识周围环境,确定行为方向;同时也辨认周围人们所发出的语音,进而了解意义,促进言语发展。

  中度残疾儿童的心理水平与幼儿的心理水平相接近,因此在沟通训练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听觉训练,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听觉训练同时也应在游戏中进行。例如配对游戏和传话游戏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听觉能力。

  对中度智力残疾儿童视觉的培养,应在着眼于培养其观察力的基点上进行。例如:“吹气球”这个教学内容。教师先让学生亲自吹气球,体验气球的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教师吹气球的过程即由小变大再到吹爆。

  学生在充分感知吹气球的变化之后,让学生观察四幅图(吹气球——气球吹大——气球吹爆——买气球)并根据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排列四种不同的顺序,并能讲解。

  (三)及时强化、适当反馈逐步培养沟通能力。

  从八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

  对于中度智力残疾儿童的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课堂,而应是在平日的生活实际之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言语,在学生正确表达时应及时给予强化,当学生产生主动与人沟通的动机和言语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回应,同时给予强化。当学生在平日实际生活实际中的言语沟通出现问题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纠正,并且反复进行强化。

  以上是笔者通过实际教学活动总结出的一点沟通能力培养的经验。除此以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四点:(1)我们的教育训练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2)在教学中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3)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教学内容、形式方法。(4)要能根据学生已有的语言增加及扩展语言,以达到发展语言及沟通能力的目标。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