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特殊儿童 > 盲聋哑儿童 > 哑儿

试论聋哑青少年人格障碍的调适

本文Tag标签:聋哑/人格障碍  

  近年来,聋哑人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之势,且犯罪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团伙作案明显增多,作案者低龄化。问题的产生不得不令聋教育工作者反思我们的教育工作:该如何来培养聋哑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一、聋哑青少年人格障碍的表现
  
  1、 道德无知
  
  人格障碍聋哑青少年与道德认识上的错误和无知常有密切的联系。这种道德
无知主要表现为:是非观念模糊,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不能正确地自我定向和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来调控自己,同时也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所做出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由于自身听力的障碍,造成了信息渠道的相对闭塞,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有限的校内教育资源,因此容易造成道德认识的不足。人格障碍聋哑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借”、“偷”、“拿”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友谊”的概念,错把打人、敲诈等不良行为当作“勇敢”的“英雄行为”,不能把自己放置于集体中去考虑问题。这些道德认识上的偏差必然会导致人格障碍。
       
  2、 意志薄弱
       
  有些品行不良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并非无知,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是清楚
的,但是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表现为意志薄弱。这些人格障碍聋哑青少年往往缺乏具体的行动目标,在困难面前缺乏坚持性,产生退缩、犹豫、彷徨等心态。比如,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自主探究的信心和决心。在做出不恰当的行为,经老师耐心诱导后,自己也认识到事件的不当,并“信誓旦旦”地表示“下不为例”,其言辞之恳切,使老师不得不相信他们的态度之诚恳,有学生还通过写保证书、拉钩等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决心。可是过不了多久,往往又“旧病复发”,陷入屡教屡犯的怪圈。
       
  3、 信心不足
       
  对自己的将来缺乏长远打算,看不到自身的前途和命运,缺乏自主选择的信心和能力,不能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和挫折,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缺乏承担压力和失败的勇气,这些往往会产生信心不足。由于聋哑人自身的生理障碍,经受的挫折和失败要多于常人,这一次次的经历对他们来说是打击和考验,意志薄弱的人就会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心。比如,面对升学考试,他们也有继续求学的愿望,但鼓不起挑战的勇气。
       
  4、 不满现状
       
  聋哑青少年无法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正确剖析,仅*眼的功能不能全面
地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人格障碍聋哑青少年看到的是他人的成功,看到的是他人的荣耀,而看不到他人奋斗的过程,他人的努力,因此,他们以为成功是*着某一次的机遇,做事就会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干不好小事,成不了大事。聋哑人一贯接受的是别人的同情和施舍,在这种同情的目光下他们逐渐变成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现状不满又不能进行自我调适是人格障碍聋哑青少年的表现之一。
       
  二、 人格障碍的成因
       
  一个人的成长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同样聋哑青少年人格障碍的形成也
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学校教育的影响
       
  聋哑学校长期封闭式的管理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信息
渠道不畅通,接触外界事物少,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和认识事物。学校的德育管理往往是偏重于校内教育,而忽视校外活动,现行聋哑学校思品教材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造成了德育教育与现实状况的脱节。
       
  2、 家庭教育的影响

  聋哑青少年人格障碍的产生与家庭的教育和环境密不可分,是聋哑青少年人
格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家庭的影响主要受以下几种家教模式造成:
       
  (1) 骄宠溺爱型
       
  这种家庭往往把孩子生理上的残疾归咎于自己的责任,始终处于对不起孩子
的负疚心理状态下,不能把握对孩子的正确教育,设法用情感上的偏袒、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心理的不安和愧疚,久而久之会助长孩子心理上的“残疾”。
       
  (2) 淡漠遗弃型
       
  与上面的家庭相反的是,因为孩子生理上的残疾,使得整个家庭在旁人眼中
是个“特殊家庭”,给家人的心理上蒙上了阴影。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家庭始终无法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分析,虽然行动上没有遗弃孩子,心理上已遗弃了。这种家庭不能正确处理与聋孩子的关系,把他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家中一般有两个孩子,家长把爱和希望转移到了正常孩子身上,使得聋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影响了聋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
       
  (3) 简单粗暴型
       
  这种家庭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不懂得如何去正确教育孩子,同时又不注意
自身的家教形象。聋孩子在家庭中与家人共同生活,家风、人情耳濡目染,他们有耳听不到,有眼却看得到。父母如行为粗鲁、赌博成性、脾气暴躁,都会对聋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家庭在教育目标、方式上往往不能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同时,因为言语沟通困难,耐心不够,往往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从而在孩子的心灵上产生不良影响,在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路上越走越远。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外部环境确实让聋哑青少年看不懂、猜不透、摸不着,在学校受到的道德认识方面的教育在社会上行不通,缺乏认同面,显示了学校教育与现实的脱节。如社会生活中“一切向钱看”导致聋哑青少年追求物质享受,急功近利的思想。
       
  (2)社区教育环境的影响
       
  聋哑青少年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人真正地去关心他们,只能*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生活、工作的不如意,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形成抵触情绪。对缺乏辨别能力和是非观念模糊的聋哑青少年来说,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也是考验,对他们的成长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不良朋友的影响
       
  聋哑人诱骗聋哑人,从而结成犯罪团伙的案例很多。由于相同的生理障碍使
得相互之间产生认同感,有时候这种影响力是老师讲千句不抵聋人的一个手势。社会上的聋哑人良莠不齐,而如果他们无法识别,交友不慎就很可能走上歧路。

  三、 调适聋哑青少年人格障碍的策略
       
  1、 晓之以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聋哑青少年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缺乏是非观念。学校教育就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第一恰当地处理现行教材,根据聋人的认知特点系统性地安排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时事政治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第二要拓宽学生的接触面,把学校教育延伸到校外,为学校教育提供补充和辅助。第三平常的小事都蕴含着育人的内容,蕴藏着育人的契机,因此日常的管理活动应加强训练,以巩固和加深对道德认识的理解。如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训练、奖惩制度、文明评比活动等,让聋生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德育无小事,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从而提高聋哑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 动之以情,产生良好的感情基础
       
  感情是信任的基础。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的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就很好地对动之以情作出了阐释。教育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师、学生间真挚的情感,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讲解的道理,产生对道德观念的认同感。比如:针对聋生中因缺乏家庭温暖的“情困生”,教师真挚的关爱、细心的关怀无疑象涓涓细水流入他们干渴的心田,教育的作用如春风化雨般自然。
       
  3、 导之以行,建立明确的行为目标
       
  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给以明确的判断,在聋哑青少年头
脑中形成稳定、持久的道德标准。针对聋哑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更需要在具体的行为事件中给以强化。因此,“导行”在塑造聋哑青少年健全人格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 要为人格障碍青少年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
喜悦,明确前进的方向,培养自信心。
       
  第二, 要经常反馈调节。针对人格障碍聋哑青少年的教育训练要坚持“小步子”为原则,要注重他们的行为过程,肯定在操作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及时地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纠正他们的不当行为。特别是在尚未影响事件结果的时候,予以指导调节。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的正确行为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为塑造健全人格打好基础。
       
  4、 持之以恒,调适健康的心态
       
  持之以恒可以培养和锻炼顽强的意志,对聋哑青少年的行为矫正具有积极意义。不良行为的转变一般要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要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必须持之以恒,不要因为某一次教育的成功而认为已经矫正了不良行为,在具体的行为事件中,人格障碍青少年的行为矫正还会出现反复,要本着研究的态度进行跟踪指导。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