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新视野 > 育儿新闻 > 幼教新闻

为追逐名校 广州上演新版“孟母三迁”

本文Tag标签:择校  

  “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是为“孟母三迁”之典故。当下的广州,为子女择校而类似的“三迁”故事时时上演。由郊区的诗意栖居回到城里,忍受空间的逼仄和空气的混浊,这样的迁徙总透着一份无奈。

   5月13日,广州又一年的小学新生招生开始了。 对于家长、学校而言,这远非填一张表那么简单。工作从几个月甚至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尤其是对那些需要择校的家长,尽管众多家长放弃优美的郊区环境回迁到老城。

   择校,这是一个艰辛的工程。动辄几万的择校费并非书面上的“自愿捐资助学款”那么轻松,即使非常自愿要把这笔钱送出去,还要找足够硬的关系才能脱手,花更多的钱在名校旁边买房呢,结果仍然未知。

   追求名校,早已超出北大清华的范畴,在向更年幼、更昂贵和更热切的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扩展。费尽心机把孩子送进名校,可能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这其中一个或被忽视的事实是:一些家长的人生轨迹已经因为孩子的择校发生或者将发生改变。

   松了一口气的家长

   舍弃郊区,孩子终于上了名校

  “孩子上学,是我一生的转折点。我的职业规划将偏向守成,不敢再轻易变动,将走上世俗中年人的路子。”

   “终于卸下一座大山了。”5月15日中午,年届40的刘先生(化名)刚给女儿报完名,带着疲惫长舒一口气。但他旋即又紧张起来:“只有七成的把握,松懈不得。”

   原来当天不算正式报名,而是初步取得交赞助费的资格,等到5月底6月初教育局核查、统筹之后,才能定下来是否交得上赞助费。

   交费时,要求家长先把钱划入区教育局的指定账户,区财政局确认收到后,孩子才能登记入学。   然而,能报上这个名,刘先生就觉得很幸运了:“校长桌上那个本子里等着交赞助的写了五六页呢!每页都有二三十个!”而该校非地段生的报名只有当天上午10点到11点半之间的一个半小时,不过几十人。他庆幸自己找的关系够硬,排在了前面。

   赞助费是4万,而为了交这4万,刘先生一家已经付出了近百万元钱,以及近一年的奔波。伴随着搬家、找关系,全家的生活乃至刘先生下半生的职业规划,都搭了进去。

  刘先生从事媒体行业,一直自信能四海为家、以实力闯天下。因着这一信念,他年轻时一直过着流浪记者的生涯,7年前定居广州时也根本没想去弄广州户口。“直到2000年孩子出生,才渐渐意识到户口的重要。”刘先生后悔也来不及了,他们夫妻两人早过了落户广州的年龄(男35岁,女32岁。记者注。)

  刘先生定居广州时买的是丽江花园的房子,三楼,90平方米,三房一厅,面向花园,当时花了22万。丽江花园附近有两个小学:

   一个村办,挨着猪圈;一个民办,一年学费要一万多。只有一个宝贝女儿的他,看重学校的熏陶作用,决定要么把孩子送回家乡的名校,要么入读市区的名校。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想上市区的名校,首先得符合就近入学的原则。“为这事我年都没过好,整天想着要不要搬。”刘先生甚至一度想放弃,把孩子送回江西老家上学算了,毕竟在丽江花园住了7年已成习惯,房子本身也比老城区的好很多。

   几经踌躇,今年2月,他终于下定决心搬家。然后马不停蹄地看房子:先烈中路、先烈东路、淘金路、水荫路……那些天他几乎天天在那一带转悠。“碰到的看房人,和我一样90%都是为孩子上学。”

   4月22日,他看好了一套二手房改房,赶紧抢着下了定金,转天就签了合同。事后才知道那房子才刚放出来,就有7个买家跟他竞争。100多平米的三居室一口价要87万,刘先生说,得把丽江花园的房子卖掉才买得起。

   跟找房子同时进行的,是大面积撒网找关系。为此,他把自己的关系网翻了个遍,一共找了几十人,这些人又通过千丝万缕的关系找到7所小学。从年初开始,到4月底,连一个都没搞定。“当时风传五一前搞不定就没戏了,我急得睡不着觉。”他晚上不停想,白天不停跑,能找的人都找了。直到4月29日,才柳暗花明,水荫路上一所小学答应接收孩子。

   “我现在就数着日子等这个月底了”,刘先生说,到时通知下来他交赞助费,孩子才算真的能入读该校。

   刘先生说,这次孩子上学,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从小有积蓄变成负了外债,他的职业规划将偏向守成,“不敢再轻易变动”。也不会再像以前那般自由洒脱,而将走上“世俗中年人的路子”。   以后上初中、高中还要费多少周折呢,他不敢想,他不知到时是否有今天的经济能力。“只能寄望于社会进步。”他说。

   “蚀本”的家长

  家搬了名校地段也变了

   张女士住处2000年后划进棠德南小学招生地段,2001年又改为泰安小学,今年又被划进中英文科技学校

  跟刘先生比起来,很多家长没那么幸运。他们也费心费钱地搬了家,可孩子上学却仍卡在了半壳。

   为了能让孩子上省一级的中星小学,谢女士一家前年就早早在老东山淘金路买了房子,花了70多万。本等着今年孩子满6岁入学,不想卡在了户口上。由于去年年底工作调动,迁户口拖到了现在。谢女士说,迁户口需要公司七八个领导签字,其中有3个在外出差,5月底才能回来。5月13日报名时,她请求学校为孩子保留地段生名额,遭到拒绝。学校让她等到8月29日,说那时会有地段生统筹。可谢小姐担心到时该小学的名额早就满了,提出愿意交赞助费,可学校不收。“估计交赞助费的人都排不过来。”谢女士说。

   住在小区,孩子却不能入读小区的学校。5月15日,荔湾区南岸路荔港南湾的40名业主一起到售楼部讨说法。其购房合同承诺业主的子女可优先入读小区内的华侨小学(现改名荔港华侨实验小学)

  。来自福建的洪小姐一家当时就冲着这一款才买的楼。其老乡去年入住时,孩子顺利入了学。他们今年入住,刚好准备让孩子上一年级,却不料出了变故。学校要求没有广州户口的业主都要交5万赞助费,不然不接受报名。“要么是教育局的规定不对,要么是开发商骗了我们!”洪小姐的老公很气愤。

  不少荔湾、越秀等地的家长都很困惑。在天河只需住两年,哪怕是外省户口,孩子就可以算是地段生。而他们在老区住了十几二十年,户口在海珠甚至只跟住处隔几条街,怎么还是非地段生?这样一来,他们的孩子要么坐很远的公交车上学,要么向离家近的学校交赞助费。------若是名校,赞助费还得靠关系才交得上。

   即使是“老广州”,孩子要上一个好学校,仍然存在难度。

   相较于一些家长的困惑,家住天河棠东的张女士可谓心酸。她和老公都是老广州,住的是单位远洋运输公司的宿舍楼,户口在海珠区。据其介绍,2000年该处被划进棠德南小学的招生地段,2001年又改为泰安小学。这两所都是公立小学。然而,今年突然被划进中英文科技学校,她觉得难以接受,“那是所民办学校,报名那天冷冷清清的……”

   孩子要享受该校地段生待遇,还有个条件,即必须在8月30日前把户口迁到棠东住处。否则要交几万元赞助费。   “我愁死了”。张女士说,家里没钱买房,不然早就搬到别处去了。这几年来,孩子上学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栋楼的居民。棠东小学、棠下小学两所重点小学离他们很近,但他们不是那里的村民,没法按地段生入读。划分的地段又变来变去,孩子得跟着不停转学。几年下来,原来的120户居民搬走了60多户,跟张女士孩子同龄的8家也只剩了她一家。

   无奈之下,她试图让孩子入读家对面小区内的骏景小学,但该校“非业主不招”,即使交赞助费也“来不及了”。   如今,张女士一片迷茫,不知孩子能去哪里上学。

   兴奋的中介

  为名校不惜买高价楼者占一半

  不少家长空着番禺等地的房子,在名校附近租房子照顾孩子上学。

   旧部前小学陈校长说,他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进名校读书,不惜血本在学校地段内购置房产,一来想获得入学资格,二来方便孩子上学。

   据了解,仅在去年底,距离旧部前小学15分钟路程内的泰康城广场、海中宝大厦、一德花园、长堤湾畔等房产,市场均价已近6000元/平方米,同期上升10%左右。有专家预计,此类名校周边房产价格仍有上升空间,短期内不会走低。

   这一现象在老东山区尤为明显。以教育闻名的老东山区,是家长热捧之地。

   据中原地产公司负责越秀区区域经理林小姐介绍,虽然他们并不集中做中小学旁的楼房,但就这样,为了上学而买楼的人也占了其客户的50%以上。中原出售的二手房面积主要在60-70平方米,如果是在省一级小学附近,房价一般在7000-8000元/平方米,市一级的小学附近房价也在每平方米6000元以上。

   就如捐资助学款是约定俗成的一样,名校周边的房价也基本稳定。根据林小姐的经验,如果只是为孩子入学买房子,住户就不会希望住特别好的房子,而能提供这样合适的住房的又比较少。有些家长为了小孩上学,很早就在买房子,虽然现在小学已经报名了,可是为小孩上学买房子的人还有很多。

   “我们也会做一些租赁的业务,比较少,价格也在1000-2000元之间。”林小姐说。   这些租赁的房子,很大一部分住客是那些照顾小孩的家长。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让孩子入读名校的家长们,接下来的是日积月累的持续辛苦。

   陈女士家住丽江花园,儿子在中大附小上2年级。每天一家三口6点半就起床,简单收拾后7点10分前出门,赶在8点10分上课前把孩子送到学校。开车过洛溪大桥时,经常堵车,怕迟到只好掉头走华南快速,每个月的油钱都得1000多。放学时,妈妈先去学校陪着孩子,等到爸爸5点半下班后才一起开车回家。“下班时车更堵,常常快7点才到家开始做饭。”

  周先生也住丽江花园,儿子上培正小学3年级。为了接送孩子上下学,一家人的作息跟陈女士家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快到培正小学时,就特别堵,都是接送孩子的。”据说,孩子所在的班上还有一个更远的,每天接送路上要花掉四五个小时。更多的家长没有私家车,每天坐公交车接送孩子上下学。   还有不少家长空着番禺等地的房子,在名校附近租房子照顾孩子上学。先烈中路、淘金路一带两居室的房租每月都要1500元以上,依然有不少家长争相住进去。茶小姐告诉记者,她姐姐为了孩子上学,在淘金路租住了2年多,打算把番禺的房子卖掉。她另一个姐姐的孩子明年要上1年级了,也准备效仿租房子。

   居住郊区化是现代城市的一大趋势,然而仅仅是为了小孩上学而产生的择校问题,这一趋势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发生了转向:已经搬到郊区的人们纷纷折返到市中心来,因为他们所居住的郊区没有“省级”、“市级”的名校。

   漩涡中的校长

  家长报“助学款”低了肯定没戏

  “家长的捐资绝对是有目的的,就是想让其孩子进你的学校读书”

   旧部前小学深处老城区,校园面积不大,但已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广州名校,该校1952年起就是区重点小学,1994年3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在家长们为孩子入学各显神通的同时,学校陈校长也一直在为招生工作忙前忙后。

   据陈校长介绍,这段时间,学校老师们都在忙着家访,对新一年申请入学的学生家庭进行摸查,核实学生的登记资料。由于地段内搬迁、拆迁等原因,附近学生家庭住址出现变动,给家访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学校对地段生的摸查,主要是核实学生的户口问题。据说,在查楼的过程中,会查出不少假住址假亲戚,还有人所填的住址是一间厕所。

   据了解,目前广州各小学学位数都有严格控制,由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各学校招生分为地段生、转学生、借读生三种,其中以地段生为主,对于所属地段内的适龄入学学生,如无其他特殊情况,学校必须接收这类学生,优先保证地段生的入学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南方都市报·奥一网)   但对于转学生与借读生,各学校有一定选择自由度,尤其是转学生。借读生是因为没有本地户口,只因父母在广州工作或居住,暂时借读学校,一般每年要多交2000元左右的借读费。而另一种学生就是转学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择校生”,他们有着广州户口,只因他们家长想为其找家更好的学校而跨地段就读,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择校费问题。各地区对择校生(或称转学生)人数都有所限制,内地就有地区做出不得超过30%的限制。

   陈校长解释说,他们一般把择校费称为“捐资助学款”,是有条件的家长自愿捐给其所选的学校的,也算是对其跨地段就读名校的补偿。据了解,这笔“捐资助学款”的收取在广州乃至全国许多学校都不新鲜,众多学校特别是名校都在以各种名堂收取。

   据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透露,在广州省、市级学校,择校费价位一般在3万至5万之间,有的家长甚至出手就是十万八万,很多学校挡不住这种诱惑,引导学生家长哄抬择校费,在家长间形成攀比心理。   报名表中的“备注”一栏,就是供家长填写助学款。助学款是约定俗成,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并没有给出一个价码,但如果家长“备注”的价格低于预期,学校就不让他交了。

   “家长的捐资绝对是有目的的,就是想让孩子进你的学校读书。

   ”陈校长很明白这些事,但她同时表示,学校绝不会也不应该“以钱取人”,而应依学生综合素质选取。她举了一个例子,旧部前小学是传统游泳强校,如果有转学生在游泳方面有特长,学校肯定会优先考虑,甚至会免去其捐资助学款。

   她还告诉记者,每年此时,学校老师都要分头对报名或登记学生进行家访,而对于转学生,学校会格外关注,会与学生及家长面谈,选择最优秀的学生。“地段生没有挑选余地,惟有转学生我们自由选取,但决不是以钱取人!”

   ■迷局求解   期待择校消失的那一天早些到来

  69岁的刘淑贤是旧部前小学的老校长,1952年进入旧部前小学从教,历任教师、校长职务,从教45年,连她自己也记不清教了多少学生、获了多少荣誉。对于“转学生”,她有不同看法。她认为,所谓转学生,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择校生,就是跨地段选择名校就读的学生,“不是好学校谁会花钱选择你?”

  她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文革”以前,各学校差别并不大,远没有现在那么鲜明强烈,那时候的人们对学校也没什么挑剔的,都是就近入学,即使跨地段甚至跨省入学也不需要额外交钱。而在“文革”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教育也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李伟成认为,产生择校的原因有三个,一个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二是人们对教育优质资源的追求有些不理智;三是家长们之间的攀比,怕输心理,别人家的小孩上好学校,就会想为什么自己的小孩不能上好学校呢?还有就是一种补偿心理,家长自己没有得到的,希望小孩可以得到。

  李伟成也认为择校无可厚非,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如何平衡这种现象,就目前来看,收费还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了,当然,这只是相对于现在这种状况。”

   去年,宁夏银川一小学生,自杀前给家长留下“您养了我13年,花了好多好多的钱!我死了可以帮您们节约10万元”的遗言。“节约”的10万元即为择校费。消息报道出来,令人扼腕。但扼腕之后,家长们仍然趋之若鹜,想方设法把手中的几万元交上去。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陈如平认为,择校短时间内不可能消失,因为择校是一项基本权利,现在衍变为一种个人权利,取消择校权就是剥夺受教育者的权利。但李伟成说,择校早晚会消失。“日本就没有择校,因为他们所有的学校的配置都是一样的,离你最近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还用择校吗?当我们的教育资源可以合理配置的时候,择校就会消失,当然那是我们的最理想的目标。”

   这大概也就是刘先生所说的“寄望社会进步”。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