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新视野 > 育儿新闻 > 幼教新闻

孩子为啥不爱惜自己

本文Tag标签:自杀  

  从少男少女漠视生命看“未成年人生命观”的培养

  几天前,我省一名18岁的女中学生因不堪高考落榜的重压,竟割腕自杀。同样,在去年的中考结束后,太原市某居民小区一年仅16岁少年,从14层高的楼顶上纵身跳下……。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省少男少女自杀现象日渐增多,未成年人普遍漠视生命,其中,78%的青少年认为“自杀”是对父母最大的惩罚。“未成年人生命观、价值观”的培养,不得不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外在诱因多元 判断标准迷乱

  据调查,目前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超过3.67亿,数量居世界首位。有3000万未成年人遇到了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中小学生的比例大约在21%至32%之间。在我省,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省城太原市一家医院心理科的统计数据表明,儿童心理障碍疾病已占日常门诊量的15%。

  青少年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按道理,他们应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学习动力,应该有美好的生命信念和心灵企望。为什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会出现一些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想法呢?有关专家认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因素是环境和教育,但目前情况确实令人忧虑。由于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正在到来,青少年们形成不了与其智商相称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多元外在诱因的刺激,造成了部分学生判断标准的迷乱,以至于对一切都“无所谓”,生活目标和生活动力丧失。这种无理性生活状态是其不懂得自尊和尊重、从而形成漠视生命的主要原因。

  过分强调功利 追求不择手段

  今年5月18日,距离中考仅剩一个月的时间,本该走进考场的忻州市某中学15岁的花季少年王某,却未能走进考场,而是走进了儿时伙伴为他设下的死亡圈套,惨遭5名青少年的杀害。而这五个小伙伴的杀人动机竟是“为了弄点钱花”。

  同样,2004年7月31日,太原市年仅十六岁的郝某和年仅十七岁的李某,为了索要钱财,竟将小店村郝玉峰一家五口人全部杀死在家里。

  有专家认为,少年儿童的模仿性较强,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心理。他们对于模仿的对象和事物有一种体验心理,一旦条件成熟,就会付诸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占了上风,少年儿童往往就会做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比如,社会评价标准中有过分强调功利的不良倾向,特别是对财富的过分追捧,对明星的过度推介,对某些所谓“浪漫生活”方式的不当渲染,使很多青少年失去了应有的平静。这种“唯功利论”刺激了孩子们的模仿体验心理,也造成了青少年追逐个人利益时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杀人夺命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教育方法不当 价值取向单一

  去年,我省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十二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女儿绝笔”。

  据调查,由于当前我国“4、2、1”的家庭模式,独生子女说了算,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单一的价值取向,孩子幼稚地将自杀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方式。有资料表明,眼下近七成孩子认为父母教育存在问题,许多家长缺乏正确的亲子观和成才观。

  有专家认为,孩子从少年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是孩子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孩子心理的断乳期,也是孩子成长的危险期,如果缺乏正确引导,极容易发生偏差。同时,由于中小学生的父母正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可能忙于工作而简单地处理家庭问题,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学校重学习成绩、轻素质培养,采取高压灌输式教育,学生没被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对待,于是产生了一些有损学生人格的教育方式;学生之间的关系受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也存在着普遍的恃强凌弱、歧视弱小的现象。因此,一些中小学生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残、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这些问题有待社会各界去正视解决。

  死亡教育空白 盲从导致悲剧

  据了解,如今未成年人普遍漠视生命,在青春期的13~14岁、15~18岁两个阶段最危险,由于这个阶段的未成年人不能正确理解死亡和对待死亡,孩子被父母打、考试失败后,会学习电视、书刊上的离家出走、自杀等方式对抗。

  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小学生几乎不能和大人谈论死亡是怎么回事,有的学生对死亡“无所谓”的态度已经到了令人不安的地步。在他们的眼里死亡就是活得没意义。活得没意义就去死,很可怕。

  但不论孩子们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自杀,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这就是暴露了我们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空白和无力。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给予严肃认真的回答,这是教育者的义务。但事实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回避死亡这个题目,我们的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不敢也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智判断能力。一方面,他们很难接受死亡造成的既成事实,另一方面死亡带来的惊恐会造成情感上的长期困惑。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具体情况,教给他们正确理解死亡和正确对待死亡。

  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而自杀人数则占世界自杀人数的1/4。我国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死亡,其中,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自杀已成为我国15至34岁人口的第一死因,也已成为我国政府确认优先解决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因此,我国卫生等相关部门官员和国际机构专家曾齐聚北京,共商筹备出台我国国家预防自杀计划。

  据报道,上海已于去年底着手构建融人文关怀与科学方法于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目标是让每个教室成为心理辅导室,每个教师成为心理辅导教师,健全社会援助系统,编织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工作网络,今年初又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整体规划中小学生命教育序列。辽宁省也于去年底全面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把“生命教育”作为一门中小学生必修的重要正规课程,并准备配备专门的教材和教师。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