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本文Tag标签:  

《纲要》颁布已有四年了,《纲要》中新的教育理念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如何为教师搭建起一座从观念到行为的平台?成为每一所幼儿园,每一位园长所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我园在认真领会《纲要》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我园实际发展状况,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我园落实《纲要》的一个指导思想,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我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将促进每名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我园的重要目标。围绕这个发展方向,我们从园务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及环境方面都作了大的变革。

    今天我想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谈一谈:我园是如何为教师搭建从观念到行为这座平台的。为了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落到实处,我们积极寻找切入口,确立了体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几个基本素养:即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谈一谈我们是如何做的!

    一、从教育实践入手,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纲要》中对教师明确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善于反思的研究型教师!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波斯纳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可见,学会反思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阶梯。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呢!首先我们认为教师在工作中应做好这样几个角色:观察者、记录者和学习者。

    所谓观察者,就是要善于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典型事件以及有价值的教育问题。

    记录者,就是要求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一些事件、经验,为反思积累丰富、详实的第一手材料。

    学习者,就是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把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外化为文字,勤做读书笔记,并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使自己更善于发现问题。

    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有心人!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让教师将每日的教育活动作为反思的主要素材,认真对教育活动做好活动前反思、活动中反思和活动后反思。

    活动前反思,这是一种成熟性反思,即注重经验教训对未来的指导;

    在一个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该反思:

    制定的活动目标能在幼儿已有经验上挑战多少?

    精选的内容是否能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感兴趣的。

    以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活动中如何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

    这是活动前教师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四反思。

    活动中反思,是过程性反思,要求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根据当时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过程性反思要求教师要具备回应幼儿需要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反思!

    活动后反思,是回顾性反思,能促使实践经验得以提升。这时的反思主要是通过孩子在整节活动中的表现,来验证自己的教育行为,提升自己的教育经验。

    几年来,我园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在制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活动中重难点的突破上以及活动中教师提问性语言的准确性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活动中教师受预设课程的牵制,对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实际状况,不能对预设课程及时做出适当调整。这说明我们的教师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缺乏及时回应幼儿需要的能力;缺乏有效开发与利用各种资源的意识。通过反思教学,促进了教师的思考,使教师更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理性的认识自己的教育实践。

    二、以实践为教材,研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发展教师的研究能力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以往很多教研活动内容都是由园长来定,虽然也是来自于实际工作,但很多是园长的主观愿望:即园长我所观察到的问题;我认为老师们应该弥补些什么;我分析他们缺乏些什么等等。这些内容不一定是教师们需要和感兴趣的,不能代表全体教师的心声。

    于是我园每学期的教研内容都是由园长、教研组长和一线的教师共同坐下来,就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经过反复商讨后产生;然后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针对问题,寻找有关资料,通过收集、整理、汇总后,再以讲座的形式共同学习;随后教师们针对学习的内容,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再次提出工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最后大家通过研讨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共识。

    如:问题 “如何让环境与孩子互动起来”是这样产生地:

    《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反思我们为幼儿创设的室内环境:

    大部分由教师一手设计、制作而成,幼儿参与性少。教师创设的环境只是在一开始给幼儿一种新鲜、精美的感受,之后仅仅成为一种摆设、一个背景。难以发挥其教育价值。

    那么“如何让环境与孩子互动起来”则成为我们急需探讨的问题。

    通过学习、研讨:

    教师们首先树立了让幼儿成为环境主人的观念;其次,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点与关注点,与孩子们共同确定主题内容;最后通过收集、交流后,和孩子共同创设环境。如:中一班教师发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对数下的蚂蚁兴趣浓厚,于是设计了“有趣的昆虫”主题活动。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实物,孩子们了解到许多有关昆虫的知识。如蚂蚁是以群居的方式居住,每一个大家庭中是由一个蚁后和许多工蚁组成的,蚂蚁是通过闻同伴身上的气味来辨别家庭成员的等等。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将收集到的图片布置到墙面上。由于是来源于孩子的兴趣,使孩子亲手创设的,因此,孩子们总是围着这些图片交流、分享。

    在学习研讨后,教师们还结合实践再次反思,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如小班教师们提出了“教师投放的区域材料,幼儿不能按照教师意愿操作,这时该怎么办?”的问题,教师们各抒己见。教师们针对投放的材料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为孩子提供的材料不能是单纯的技能练习。你为了让孩子学习正确使用小勺,仅仅为幼儿提供了两个小碗,让孩子将一碗中的小米舀到另一空碗中,由于缺乏趣味性,幼儿会很快失去兴趣。如果将碗改为娃娃的嘴,让孩子喂娃娃吃饭,有了情景性、趣味性,幼儿就一定会在你设置的目标中进行活动……。

    就是在这种合作——互动式研究中,在这样一个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教师们更自觉、更理性的去研究自己的实践,解释自己的实践。

    第三,营造合作研究、互动学习的教研团队。

    现代知识观表明,知识是在合作与分享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教师的成长必须在一种开放的、对话的教师团队中来实现。

    1、集体备课

    在每学期园内轮教的活动中,我们选出两节较典型的教育活动,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让教师再次进行活动,活动后再进行研讨。从而让大家看到的、反思到的问题得以及时的解决。这种集体备课的形式实际是一种集体反思的现场模拟,它展现的是我们共同的思维,因此活动后的评议显得更热烈、更轻松,教师受益更大!

    2、为教师营造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为教师创设大的合作环境的同时,我们还积极为教师营造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学习。为了提高教师他评的能力,我们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如何评一节教育活动”,然后,要求教师每两周听平行班教师的一节教育活动,并写出详细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首先为教师创设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其次,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关注教育活动中孩子和教师的行为,可以让教师更加准确的捕捉到教育信息,为自己的教育工作找到一面镜子。最后通过不断的评析他人的教育活动,可以为空洞的教育理论找到可以阐述的事实依据,同时也使自己零散的、经验性的认识上升到一定高度。

    3、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纲要》中提出了“终身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我们除了为教师创设请进来、送出去的学习渠道外,还在园内树骨干、立楷模,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将每日早晨8:10—9:10定为读书时间,不带班的教师在教研室认真阅读专业书籍,并作相应的读书笔记。在月末我们组织教师进行读书心得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学习,不但使教师能将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感悟进行不断的反思,同时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面,产生了新认识,提高了综合素质。

    《纲要》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仅仅只是一个初步探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我们愿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研究和实践,朝着打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方向而努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更多关于 的文章
  • 没有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