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期办学实践看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Tag标签:  


    一九九六年以来,在中等师范教育逐渐被推向市场和高中、高校扩招的严峻形势下,我校办学规格逐年增长,事业不断拓展,持续创下学校办学史效益之最,成功实现了多级跳跃式发展。究其原因,首先是来自外部的变化和压力,促使我们必须变压力为动力,主动适应变化的形势和社会需求;其次,是来自内部的思变、应变的改革共识和策略,确保我们能应对挑战,抓住机遇,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应该说:新时期社会变革带给幼儿师范教育的冲击和危机,让我们别无选择,横下一条心,走出了一条改革发展之路。

      一、关注形势背景寻求事业发展机遇

      1、 大背景

      ▲ 九六年以来,我国基本结束了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中师新师资培养的统招、统包、统分的三统政策,中幼师被推向市场,昔日的办学优势不复存在;

      ▲ 九九年,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师范教育格局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明确要求逐步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

      ▲ 二00一年,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标志的教育体制的整体改革,使传统终结式师范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种以教师职业发展为目标的事合职前与职后教育于一体的发展性师范教育正逐步兴起。这是新时期师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 二00一年,以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标志的幼教新一轮改革全面展开。学前教育倍受关注,获得空前发展。这是幼师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 二00二年,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对中师教育的走向作出了具体规定:"各地的中等师范学校(含幼儿师范学校)根据需要和可能或者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或者并入高等师范院校,建立初等教育学院(或学前教育学院);也可以改为教育培训机构或其它中等学校。"

      2、地方背景

      ▲ 1997年以来四川省中师教育发展改革与现状;

      1997年重庆直辖后,四川省当年中师校为74所;1997年至2002年中师经调整后转变办学功能学校为57所,其中49所改为中学,4所并入师专升格为师院;2所与其它学校合并组建高职学院,2所并入教育学院。

      保留现存的17所中师均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按照教育部要求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其办学物质条件的综合水平,在同层次学校中优势明显。幼

      ▲ 2003年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名单

      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江油师范学校、孝泉师范学校、广元师范学校、遂宁师范学校、隆昌师范学校、南充师范学校、阆中师范学校、岳池师范学校、达县师范学校、巴中师范学校、资阳师范学校、康定师范学校、凉山师范学校、威州师范学校、马尔康师范学校、峨眉师范学校(注:成都原七所中师仅存我校一所,我校也已获准升格为四川师大学前教育学院)。

      ▲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2003年工作要点》文件,明确将"基本完成我省新师资培养体系由三级向二级过渡,将小学教师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作为2003年的一项任务。

      二、 抓拄机遇,以变应变,把握事业成功发展的关键

      纵观国内外局势,全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为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需要,我国加快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从基础教育改革入手,启动了深刻全面的教育改革。因此,构建新的教师教育体系和调整师范教育传统的培养格局,是我国教育改革需要的必然,它既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生存危机,也使我们面临着大转折、大发展、大提高的改革前景和发展机遇。八年来,我校持续发展的办学实践证明:能否居安思危,开拓创新,是能否主动赢得机遇,实现事业发展的关键。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形势,我校以变应变,借鉴企业市场运作理念,敢为人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强事业的办学之路,抓住了一个个宝贵机遇,在26亩土地上,成功实现了多级跳跃式发展。

      95年,我校率先与省电大联合举办学前教育成人专科班,受到在职幼儿教师的热烈欢迎。昔日,50人的办学点,如今已发展为拥有500多名学员,本专科并行的优秀分校,为提高成都乃至全省幼儿教师学历层次做出重要贡献。

      96年,针对社会需求,我校大胆突破计划经济的樊篱,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率先扩大招收成人中专三年制学历班,让更多的适龄女孩得以步入素质教育的殿堂,也为学校发展开辟了新的办学层面。

      99年,国家教育部对师范教育布局进行宏观调整,我校抓住机遇,率先与四川师大强强联合,举办了"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大专班,写下了我省职前幼教师资学历教育的新篇章。

      2000年,经省教育厅批准?quot;四川省幼教师资培训中心"依托我校正式诞生,结束了我省幼儿教师职后教育附属于小教培训机构的历史,学校从此担负起全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重任,赢得新的发展平台。

      2001年,我校大胆引资,拓展品牌资源,与实业家联手,精心打造了成都市首家高起点,高规格,国有民助,全新体制的"成都幼师实验幼儿园。"短短的一年幼儿园已发挥出集科研、教改实习、示范、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功能。学校在幼教产业领域探索中,迈出新的步伐。目前,我校已形成校本部、电大分校、省幼教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幼儿园四大板块有机结合的办学格局。

      2003年,市政府正式批准我校挂牌升格为四川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在遵?quot;三不变"原则下,与四川师大松散式合并。(即:①双方现存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变,财政应渠道不变,独立法人地位不变。这样可有效避开体制性障碍、最大限度调动双方积极性、自主性。②双方在法律和行政关系上是松散的,但教学业务关系是紧密的。)应该说,这种升格形式是除独立升格外的最佳走向,灵活自主,操作简便,进退兼可,最易形成良性循环的"双赢"局面。

      三、坚持创新,有所作为,确保事业理想持续发展

      (一) 有所作为,是事业赢得机遇的基础

      九九年以来,我校何去何从的走向问题一直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职工关注的大事。因先天不足,校园面积与高校标准相差甚远,独立升格的理想归宿困难重重,希望渺茫,经过客观分析,如何既能升格,又不让幼师的品牌流失,相对保持学校的独立?教育部规定的第二种走向,应是我校较理想的目标,因此,我们坚持一手抓质量,一手抓发展,软硬并重,在做精幼教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校优势,挖掘潜能,拓展专业规格,专业方向,使传统单一的主干专业走向纵横发展的多维度空间(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英语方向、学前教育现代技术方向、学前教育艺术方向、学前教育行政管理方向)通过创新专业设置,满足社会对幼教人才的多元需求,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多渠道就业,形成了我校在成都乃至四川独特的品牌优势,连年创川内幼师生源数与计划数比例之最,走出一条以幼教专业为特色的职前与职后、脱产与在职、学历与非学历、中专与大专、自办与联办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的开放办学之路,持续创下我校办学史上办学规模、办学效益之最。成绩与发展,促使学校地位与品牌不断提升,为我校的理想走向奠定了重要基础,增添了重要筹码,使我校从三级师范向理想的二级师范过渡有惊无险,顺利实现。实践证明:有为方有位,发展才是赢得机遇的硬道理。

      (二) 拓展品牌资源,是做强做大事业的必然选择

      2001年来,学校依托日益增强的学校声誉,成功拓展、运用品牌资源,引资数百万,创建了第一所高起点、高规格的成都幼师实验幼儿园,2003年,又再度引资近千万,连建了第二所、第三所国内一流的高起点、高品位的连锁实验幼儿园,为学校在发展性师范教育和幼教产业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今年,我校将再度运用、拓展品牌,引资千万,扩建新校区,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事实证明:运作以品牌强事业的办学方略,是赢得新机遇、做强做大事业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四、 今后改革发展思路

      (一) 软硬并重,进一步做强、做大事业,主动适应三级向二级师范过渡、学校升格为四川师大学前教育学院的新格局,努力满足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师资的新需求。

      1、 软件做强----走创新发展之路

      (1) 以新课程和新纲要精神为蓝本,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创新以人为本的办学模式,深化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变单一专业为复合专业;突破性别限制,构建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男性特色课程;由重3-6岁学前师资教育向0-3岁和3-6岁学前师资教育并重转化;强化专业质量,丰富办学特色,以教育创新促进学校发展。

      (2) 进一步变革、完善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向现代化、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变关注教师学科成长为专业成长;变共性培训为个性培训;变重专业素质培训为综合性素质培训;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2、硬件做大----走拓展品牌之路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借助学校品牌优势,创新硬件发展思路,多方引资合作、变单一的办学体制为多元化办学体制。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办学硬件,确保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二) 软硬并重、坚持多元持续发展,建构职前职后幼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综合体系。

      (1) 由重幼教事业发展向幼教事业、产业发展并重转化;

      (2) 由固定的幼儿教师教育向动态的幼儿教师教育转化;

      (3) 由重幼轻婴专业教育课程向婴幼一体化课程转化;

      (4) 沟通职前与职后教育,突出教师成长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发展性,构建终结式与发展式并重、以发展式为主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

      (5) 由统一规格的培养培训模式向多层次个性化培养培训模式转化。

    注:该文是雒蕴平同志在全国幼师校长协作会上的主题发言稿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更多关于 的文章
  • 没有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