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自己的调查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本文Tag标签:  

    调查的目的大都是为了在某一方面给教育提供依据,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收集资料,归纳、整理、分析资料,得出一些结论和教育的建议,这类调查有:

    1.“14—24个月幼儿人所时情绪变化的调查”

    根据有关理论与长期的经验,确定从啼哭、跟人、乱跑、拒睡、拒吃、侵犯、呆坐、依物、随地大小便共9项情绪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初人所的该年龄段孩子进行了为期3周的跟踪观察记录。同时还对孩子入所前在家由谁照料,有五分离经验以及人所以后回到家中的情绪反应进行了家长访谈。该研究从初入所儿童情绪变化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规律,为人所教育提出了建议。本次调查在3个班中进行,结果发现两个新人所平行班的情绪波动总天数没有显著的班级差异,新老生混合的班级有助于情绪稳定。就儿童个体而言,坚持天天入所的,情绪优于不能坚持天天入所的幼儿。此外,情绪转移的水平与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很有关系。调查中还发现个别在托儿所很能自我控制的孩子,回家后闹得非常厉害。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①教师应改变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多关爱内向的孩子。

    ②家长尽可能天天送孩子到托儿所来呆上一段时间。

    ③如条件许可,实行新老生混合编班或分批入所,这有助于新生情绪稳定。

    2.“1—3岁儿童语用功能初探”(王维英,1987年)

    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3岁前儿童的语用功能——语言用途的发展状况,为语言教育提供一些依据。本研究采用系列观察法,在每天规定的分散游戏和集体活动的时间里,记录孩子所说的话语,把所有句子写在纸条上,参考皮亚杰的功能分类理论,对句条进行数次功能分类后,确定了句子的功能类别。

    经归纳,1—1.5岁的儿童共有语用功能类别6种:模仿、命名、回答、请求、告知、问候。1.5—2岁组在小龄组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联想、争执和告状。2—3岁组又在小、中龄组的基础上,出现了命令和提问。三组幼儿总计语用功能达11种,语用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丰富。

    调查还发现,集体活动中的语用功能只有三种,即模仿、回答、告知,与自由活动中的功能类别之比为3:11,说明语用功能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得到发展,也说明增加儿童语言实践的机会十分重要。

    本研究的第二步是对处在功能两极(最多及最少)的儿童进行家访,2—3岁年龄组的功能最多的为10类,最少的为5类,是2:1。访问的结果发现孩子的语用能力与父母的语言修养、对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家庭的语言交往氛围有直接的关系。

    虽然本调查只涉及为数不多的孩子,所得结论尚不够准确,但这个结论与经验还是吻合的,能说明一些问题。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更多关于 的文章
  • 没有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