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新视野 > 育儿新闻 > 幼教新闻

儿歌的春天究竟在哪里? 儿歌创作日渐受重视

本文Tag标签:儿歌/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潘振声追悼会上播放的经典儿童歌曲,也令在场的音乐人深思:为什么如今儿童歌曲创作多,精品却不多?在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的当下,如何搭起儿歌和孩子之间的桥梁?

  儿歌的春天在哪里

  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曾经说过,儿歌是孩子们接触最早的文学形式。文学启蒙、学习语言、训练音乐感受力,以至于最初的审美趣味培养,都离不开儿歌。“可现在,孩子们平常听到的歌却都是‘情情爱爱’,作为音乐人,我们应该有所反思。”南京市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孙建民对记者说。

  孙建民说,昨天在潘老追悼会上听着那些熟悉的儿歌,她十分感慨,“这些经典歌曲无论过了多少年,依然魅力不减。”但她也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也需要一些新鲜歌曲,“就像给孩子吃饭,要肉也要蔬菜,应该给他们更多选择。可现在,孩子们普遍‘吃不饱’,目前能接触到的好的、有艺术性的儿歌远远不够。他们生活中更多接触到的都是成人歌曲。”

  儿歌创作日渐受重视

  事实上,不少音乐人都明白儿歌创作的重要性,国内儿歌创作数量也并不在少数,一些出版社也编辑出版了众多儿歌选本。记者了解到,2007年由文化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主办的“全国少儿歌曲创作大赛”,投稿歌曲便达7340首!

  江苏省音协的何山向记者介绍,去年,省音协曾面向全国举办了少儿合唱歌曲创作大赛,征集到200余首合唱歌曲。6月6日,协会将给省内几十所中小学送去《全国优秀少儿合唱推荐歌曲》专辑,推广原创新儿歌。

  孙建民也介绍,从2004年起,南京市音协开始关注少儿歌曲创作工作,先后开展了“我唱一支快乐歌”新儿歌征集评选等活动,“当时,潘振声老先生还送了一首歌,是他专门为打工者的孩子写的《好日子》”。

  然而,新创作的儿歌虽然在不断增多,但却很少出现像《一分钱》那样大众耳熟能详、孩子们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

  儿歌推广需要多方配合

  不少孩子告诉记者,幼儿园老师教了不少好听的新儿歌,可是回到家爸爸妈妈不会唱,时间长了有些歌就记不住了。记者发现,新儿歌虽然创作增多,但受传播渠道的限制,还没有走近普罗大众。当年的《一分钱》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送到千家万户孩子身边,但在如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孙建民说:“以前,儿歌写好了参加评奖、演唱会,电台一播,很容易推广出去,成本低、见效快。但现在媒体多了,推广歌曲的成本变得很高。而儿童电影、动画片总量较少,配合播放并且能流传开的儿歌就少之又少了。”中国音协副秘书长韩新安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我国现在还缺乏儿歌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从儿歌的词曲创作、编曲配器、演员演出包装到传播平台、衍生品开发等多个环节,都缺乏统一的调配与整合。儿歌推广陷入了仅由政府‘埋单’、单打独斗的尴尬境地。”

  不少昨天参加潘老追悼会的音乐人认为,目前,当务之急是搭起好儿歌和孩子们之间的桥梁,把优秀作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少儿歌曲推广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实施。”韩新安说,“少儿歌曲进教材,要教育部门配合;组织音乐家进校园‘送歌’需要文化部门配合;少儿歌曲的传播需要媒体合作,还需要家长的重视,缺了哪一方都不行。”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