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新视野 > 育儿新闻 > 医疗卫生

孕期营养不良或分娩时胎儿受伤可致“矮小症”

本文Tag标签:孕期营养/分娩/胎儿/矮小症  

    “矮小症”是指在相似环境下,儿童(成人)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人群身高均值2个标准差以上(约20厘米以上)。多数“矮小症”患者四肢匀称(不像侏儒头大四肢短小)、智力正常,但患者容易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且多数不能正常结婚,并患有骨质疏松、易衰老、心脑血管疾病等。

     7月6日,江苏省中医院儿科举办的“远离矮小”夏令营活动上,该院儿科专家提醒,孕期营养不良或者分娩时造成胎儿损伤,都有可能造成孩子今后出现“矮小症”。干预孩子身高要尽量提早。

  活动现场,25岁、身高只有1.2米的苏北“男孩”小张引起大家的注意。据其母亲讲,当年她怀孕时胎位不正,分娩时孩子脚先出来,靠村里接生婆连拉带拽才生出孩子。7岁前小张跟其他孩子没啥区别,可8岁后身高一直定格在1.2米。

  “小张是典型的分娩时脑部受到损伤,造成脑垂体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生长发育停滞。”该院儿科叶进副主任医师说,临床接诊的不少患儿患病原因都与异常分娩有关,比如臀位产、足先露等;另外,孕妇受病毒感染或营养不良,也会造成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影响孩子今后的身高。

  专家表示,一般人群中矮小症发生率约0.2%,矮小症干预得越早疗效越好,父母最好在孩子3岁内就能及时发现生长缓慢的苗头。此外,预防矮小症,孕妇要均衡饮食,即使妊娠反应严重,也要尽量补充营养,并定期做产前检查,如果发现胎位异常,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