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早期教育 > 智力开发 > 语言沟通

宝贝学话不可忽视的小哲学

本文Tag标签:早期教育/宝宝说话  

  我们总认为婴幼儿时期的宝贝就像一张白纸,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其实呢,宝贝们奉行的简洁生活却不简单。就比如对词语的掌握,他最初的办法是,应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加快自己的语言学习,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敢说”!(英语学习原则大概就是源自宝贝这里吧)于是,他们充分地应用了诸多连部分成人都不会的分类法、兼并法、替代法、省略法,甚至连电报语都会,这些都可以从他们的用词中寻到踪迹。

  生活中你会发现,宝贝在1岁至1岁半期间学说词语时,有时会将词兼并成一个字(学名叫重叠音),如“果果”“球球”“灯灯”……有时又将其替换成另一个发音相近的词(学名叫替代音),如把“哥哥”说成“得得”,有时甚至会为了舌头的便利,连发音都要省略掉一部分(学名叫省略音),如“牛”说成“油”。而在1岁半至2岁期间,又操起了电报语(学名叫双词句),如“妈妈抱抱”、“苹果削”等都是宝贝自己创造语言的最典型的样例,而这一切的终极目标就是先形成沟通再说话,从交流中纠正自己。

  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决定每个词该怎么改造的吗?那我们就用宝贝的奶瓶来说事儿吧——

  “奶瓶”是个双音节词,如果单纯用兼并法的话,无论“奶奶”和“瓶瓶”都不能充分表达奶瓶这个完整的概念。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奶瓶留给宝贝的印象往往与“奶”、“水”这样的名词、“吃”、“喝”这样的动词及与“饿”、“渴”相关联的词,于是宝贝便聪明地使用了替代法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只要他能说出“奶”、“水”、“吃”、“喝”、“饿”这几个字的任意一个,大人们就会把牛奶或热水灌进奶瓶喂给他。

  再比如“苹果”这个词,它虽然也是个双音节,但初期却可以用重叠音“果果”来替代,只要自己一说这个词,无论拿来的是“国光”、“富士”还是“金帅”都无所谓,反正味道和形状都差不多,因此宝贝便毫不客气地将其兼并了。

  怎么样?我们的宝贝是不是相当聪明?但是请注意!这只是宝贝表达自己想法的第一个阶段。虽然这些叠音的名词,再加上点头、摇头(甚至是转身)和手指的动作。无论如何,爸妈们都会明白宝贝到底想说什么了。可是,问题也就此出现了——当他刚说了一个“奶”字,你立刻知道宝贝饿了,那么接下来你会怎么做?马上把奶瓶拿给他吗?不,正确做法是:站在原地不动,之后问宝贝“你是要什么?”(给他几秒钟想一想),然后再帮他回答,“你是要奶瓶?哦,宝贝要喝牛奶(这两个字音要加重)!”之所以这样做,是扩展宝贝的词汇量。因为下一阶段,宝贝要学习描述事物,这时词汇量加进了形容词和动词,如“亮”、“掉”等等。这些词虽然也是单音节,但它们却是语言发展的一大进步。因为“描述”不但比“表达”更难,而且说明宝贝有了更多的说话欲望,如果没有丰富的词汇量来支持的话,宝贝心里会有多郁闷,你可是体会不到的。

  而且,以单一的词语配合手势到连词成句,本来就是一个个台阶,需要我们推着宝贝一步一步地爬上去。比如“苹果掉地上了”这句话,宝贝最初只会说一个“掉”字同时手指床上或地面,之后会说“掉地”,最终才能说出“苹果掉地上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教宝贝连词成句。

  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宝贝会说“果果”两字,就裹足不前的话,那么宝贝就会在这种初级阶段上停留许久。

  当然,宝贝学语也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不可能要求宝贝立即就能学会“苹果掉在地上了”这么长的句子,我们能做的,就是“重复”,多重复几次,这样宝贝就会有听觉印象,知道下一步说话的“目标”是什么。

  科学真相

  通常认为母亲在幼儿的语言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一项研究表明,在幼儿最初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中,父亲的作用比母亲更大,这可能是因为母亲“说得太多了”。

  据德国媒体报道,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专家是在调查了92个家庭后得出上述结论的。这些家庭的幼儿父母均有稳定的工作,孩子的年龄在2岁到3岁之间。调查的内容是确定这些幼儿所掌握的词汇有多少来自母亲,多少来自父亲。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交流多于父亲,但幼儿通过模仿父亲的话语而掌握的词汇更多。研究还显示,幼儿通过父亲掌握的词汇越多,其语言能力发展得越快。

  美国专家认为,幼儿在最初学习语言时能力十分有限,母亲提供的词汇量大大超过了其模仿能力,从而导致孩子将模仿对象转向父亲。不过专家表示,母亲在3岁以上孩子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