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关爱健康 > 幼儿疾病 > 其它疾病

按摩对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

  小宝宝患脑性瘫痪,一般都是因为在母亲妊娠期到新生儿期脑部受到损伤,而引起的非进行性、非一过性,以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兼有多种并发症的脑部疾患。据报道,脑性瘫痪在我国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2‰—3‰,占小宝宝神经内科疾病就诊率的10%,是发病率较高又能带来严重后遗症的疾病。目前,中医、西医对治疗脑性瘫痪都没有什么较好的药物,但按摩治疗的优势却越来越显示出独特而突出的效果来。

  ●脑性瘫痪的病因病机

  如果想知道一种病的来源与起因,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它存在的症状与原因。脑性瘫痪的发病率在我国婴幼儿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它的病因起源与后果。脑性瘫痪多由以下三种因素产生,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

  (1)产前,母亲妊娠期高危因素:如有先兆流产的现象、病毒感染、妊娠中毒症、妊娠期腹部外伤,以及妊娠期心血管、神经系统等严重的病变等因素。

  (2)产中,围产期高危因素:比如前置胎盘、早产、胎儿宫内窒息、各种异位生产、双胎、过期娩出,以及不适当的助产等因素。

  (3)产后,新生儿期高危因素:比如生产感染、外伤、核黄疸,以及其他可造成脑细胞较长时间缺氧的病症等因素。

  以上三种原因都可能影响胎儿脑细胞的发育,并造成脑组织的缺氧、出血、损伤,并能导致后天脑性瘫痪发生。有些患儿还可能由两种以上原因共同致病,因而所造成的损伤程度往往会更重。

  根据中医理论的分析,脑性瘫痪属于“五迟”(行、立、语、齿、发)、“五软”(头、颈、肌肉、手脚、口)、痿症或痉症的范畴。多数主要因先天精血不足、后天调养失当所造成,因而多为肝肾脾胃损伤的症候。正如《幼科·胎疾》中所说:“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

  ●脑性瘫痪诊断要势型

  下面跟大家介绍的是治疗脑性瘫痪临床上常用的三级分类法,希望大家对此类病变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在养育小宝宝的过程中,发现此类病状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1)脑瘫的七类型

  ①痉挛型:以锥体束损伤为主,肢体瘫软,活动或站立时肢体呈痉挛性伸直和内收,腱反射亢进,剪刀步等为痉挛型。

  ②迟缓型:以锥体束损伤为主,肌张力减低,肢体颈项痿软无力,关节活动幅度过大等为迟缓型(多见于2岁以下患儿)。

  ③僵直型:以锥体外系损伤为主,肌肉僵直,活动受限,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大等为僵直型。

  ④震颤型:以锥体外系损伤为主,肢体不自主的震颤为震颤型。

  ⑤手足徐动型:以锥体外系损伤为主,肢体不自主的徐动,或有异常的怪动作等为手足徐动性。

  ⑥共济失调型:以小脑损伤为主,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指鼻试验等不能完成的为共济失调型。

  ⑦混台型:广泛而大面积的损伤,与以上二三种类型症状并存为混合型。

  (2)瘫别的七类型

  ①单瘫:一个肢体瘫痪的为单瘫型。

  ②偏瘫:一侧上肢、下肢瘫痪的为偏瘫型。

  ③双瘫:双下肢瘫痪比双上肢瘫过重为双瘫型。

  ④三肢瘫:一侧上肢与双下肢瘫的为三支瘫型。

  ⑤四肢瘫:四肢全瘫的为四肢瘫型。

  ⑥截瘫:双下肢瘫痪的为截瘫型。

  ⑦重复偏瘫:一侧上肢与另~侧下肢瘫痪的为重复偏瘫型。

  (3)脑瘫的三种程度

  ①轻型:智力正常,轻度瘫痪。

  ②中型:智力基本正常,瘫痪较重。

  ③重型:智力低下,瘫痪严重。

  除以上各型的临床表现外,脑性瘫痪患儿还可有其他兼症,如癫痫、斜视和眼睑下垂、失语以及各种肢体畸形(如足下垂,足内翻,足外翻,膝内翻,膝外翻等症状)。

  (4)辨证分型

  对于脑性瘫痪的病理,按中医理论辨证可分为四型,各症及其临床表现较为突出的有:

  ①肝肾不足:筋骨痿弱,发育迟缓。坐起、站立及行走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儿童,甚至到了4~5岁还不能正常行走,也有10岁左右行而不稳的。还有的是容易疲倦、喜欢躺卧、面白无华、全身无力或手足拘挛、僵而不舒等。

  ②脾肾两亏:头项软弱,倾斜无力,不能抬举;口软唇弛,咀嚼无力、常有流涎;手软下,不能举握;足软弛缓,不能站立;形体消瘦,肌肉松懈,活动无力等症状。

  ③气血虚弱:肢体痿软,四肢关节软弱,神情呆滞,智力低下,面色苍白,口开不合,舌伸口外,食少不化;还有心悸怔忡,易恐善惊,闻声则卒然惊搐,夜寐不宁等症状。

  ④脾虚水泛:面色白6光,目无神采,囟门不闭,神情呆滞,肢体消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等。

  ●治疗脑性瘫痪的原则

  针对脑性瘫痪中医的治疗原理是,以固本培元、补益后天、调理诸脏、舒筋通络为治疗大法。以按摩手法为主,必要时辅以气功推拿法,刺激脊柱周围的相应俞穴,刺激脑损伤部位表皮的相应区以及对局部患肢的整复。然后,再根据病症的类型增减辅助手法,以及对并发症的特殊手法等等。

  ●治疗脑性瘫痪的按摩手法

  (1)基本的手法

  让患儿俯卧,沿脊柱至阳到命门的督脉诸穴,按顺序点按、提捻并着力叩打,按揉脊柱旁开一寸半的足太阳膀胱经诸俞穴,按摩重点在脾俞、肾俞,肝俞等穴。

  让患儿坐正,医生立在身后,按、揉、摩、点风池、哑门、天柱、脑户等枕部脑区、以及百会、络却、后项、强间等顶枕部区。此部位按摩时要意守、注气。

  让患儿仰卧,按揉、捏拿四肢。下肢,在点阳陵泉穴的基础上,按顺序拿揉下肢外侧肌群,或在点委中穴的基础上,拿揉下肢后部肌群,至跟腱母上肢,在点中府穴的基础上,拿揉上臂前肌群,或在点肩井穴的基础上,拿揉上臂后肌群,或在点曲池穴的基础上,拿揉前臂的前肌群和后肌群等。

  (2)根据病症类型增减手法

  对于痉挛型患者多用于揉、摩法,以使内收肌、屈肌肌群放松为原则。对剪刀步患儿,揉解剪穴(血海后1.5寸,上4.5寸)法,以广泛放松内收肌、外展肌等各肌群,协调各部位运动功能为原则。

  (3)治疗并发症使用的特殊手法

  ①癫痫者:对患有癫痫症的治疗手法是重按耳后、枕部等部位,以及肝俞、定志(大椎穴旁开二寸五分)等穴,以此方法抑制过强的神经反射。

  ②失语者:对患有失语症的治疗手法是重按哑门、天柱、廉泉、通里、风府等穴,以此手法刺激语言中枢。

  ③斜视者:对患有斜视症的治疗手法是重按瞳子、太阳或睛明等穴,以放松眼周围肌群。

  ④足畸形者:对患有足畸形症的治疗手法是重按、揉委中、太溪、大钟、涌泉等穴,以放松或延长跟腱韧带、调整足部肌群为主要治疗方法。

  ⑤流涎者:对患有流涎症的治疗手法是揉发际边缘至翳风穴处,还可佐以颊车、地仓、廉泉等穴,以提高口轮匝肌的张力。

  ●随病症型加减按摩手法

  按照中医辨证的不同症型,在治疗中要根据病症对相应的经穴予以重点按揉。下面介绍给大家的是根据病症特点所采用的重点穴位:

  (1)肝肾不足者:对肝肾不足的患儿重点按摩的穴位是加太溪、阴谷、大赫、太冲等穴位。

  (2)牌肾两亏者:对脾肾两亏的患儿重点按摩的穴位是加太溪、三阴交、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3)气血虚弱者:对气血虚弱的患儿重点按摩的穴位是加关元、足三里、血海、心俞等穴位。

  (4)脾虚水泛者:对脾虚水泛的患儿重点按摩的穴位是加阴陵泉、三阴交、太白、中极等穴位。

  以上的手法是根据每个患儿病变的类型、程度、症候,在基本手法的基础上

  适当选用其他手法或重点穴位等。

  一般施术的顺序是:四肢-头_脊柱。每次按摩在15~20分钟左右,每周3~5次。还应该请家长协助病儿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以及语言、智力等方面的训练。

  ●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患儿接受按摩治疗过程中,有一些必须要注意的事项:

  (1)功能锻炼。对所有受治患儿,医生均要嘱咐其父母对患儿进行系统有序的运动功能训练、语言训练以及特殊的智力培养。有条件的,还可以施行体疗。

  (2)暂停服用补肾填精、健脾养荣、强筋壮骨、疏经调脉的中药,或健脑安神、解痉镇惊的西药。

  (3)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应用有效的防治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比如合并癫痫症者,应进行抗癫痫的治疗;有合并斜视症的患儿,可配校正斜视镜;如果有肢体畸形患儿,可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纠正畸形。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