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功能紊乱症的按摩护理方案

  消化功能紊乱症是婴幼儿常见的病症,相当于中医的纳呆、呕吐、腹痛、积滞、疳积等病的范畴,非常适合按摩治疗。

  ●消化功能紊乱症的病因病机

  消化功能紊乱症虽在临床的主症中表现不一,但病变部位都是在消化道。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胃肠道疾病:胃、肠的痉挛、炎症、溃疡、梗阻;急性的或慢性的肝炎;消化道的变态反应,以及药物过敏、中毒等症状。

  (2)全身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尿毒症、结核病、胶原病、代谢障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变态反应病变等症状。

  (3)精神因素或调养不当:原因是,有些儿童长年精神压抑,或溺爱过度、性情娇纵,或体质瘦弱、调养失当所导致的病症。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消化功能紊乱症由于主症、程度的不同,多见呕吐、腹痛、便秘、泄泻以及疳积等症。引发病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饮食不节:因过度饥饿,饮食过量,或饥饱失调都可能影响脾胃功能。

  (2)感受外邪:过食生冷、黏滑、肥甘厚味,或寒、湿、热、痰等病邪直中肠胃,都可能遏制脾胃功能正常作用。

  (3)情志不遂:因过度恼怒、忧郁,也会遏制肝气,肝失疏泄,横逆克犯脾胃。

  以上原因可以导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中焦气机阻滞、升降传导失司,因而可见胃气上逆之呕吐、脾胃失和之厌食、气机郁滞之腹痛、腹气不通之胀满、肠其壅滞之便秘、水迫肠中之泄泻等症。

  ●消化功能紊乱症的诊断分型

  (1)诊断的标准

  ①患有消化功能紊乱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厌食、呕吐、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等以及相应兼症。

  ②还有可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症的消化系统或其他系统病症的以及其他可导致此病症的原因,如喂养失当、情志不遂等等。

  (2)两大类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的辨证理论,可导致病症原因、机制不同的有以下两大类型。

  ①实症型者:此病的起因大多由于饮食积滞、感受外邪、情志不遂等因所致。病发时大多时间较短,患儿体质尚好。如厌食的情况下进食多而易呕,呕吐声大且吐之有力。有腹痛现象的则多疼痛较剧,并且为阵发,而拒按。有腹胀现象的大多表现为时胀时止,胀时郊鼓,失气则舒。有便秘情况的大多与胀痛相伴,便质多干。有泄泻现象的大多是量多、杂质、气臭,并大多伴有手足心热、睡眠不安、苔厚脉实等症。

  ②虚症型者:此病的起因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元气耗伤等原因所致。病发时间大多较长,患儿体质较弱。如呕吐时,大多声低而吐之无力。腹痛多为绵绵作痛、隐隐作痛,痛而喜按。泄泻时大多量少、质稀、无臭。全身可见消瘦无力、面黄赢弱、精神倦怠、舌淡脉虚等症。

  (3)消化功能紊乱症的治疗原炅lj

  治疗消化功能紊乱症的主要原则应以调理脾胃功能、疏通中焦气机为主。实症型者应该辨清病因、病性,适情采用散寒温中、清热消滞或化湿祛痰等方法来医治。其目的在于祛除病邪、通达气机、调胃和脾、促运强身。

  对虚症型者.应以补益脾胃之法为主要医治方法。在补中扶正的基础上佐以祛除余邪、强肌健身、调达气机、整治周身之法,并通过全身调理而达到整体康复的目的。

  ●几种按摩的手法

  (1)基本手法

  ①掌推法:将患儿置于仰卧位,沿正中线从剑突到耻骨上缘行掌推法。重点按揉中脘、气海、天枢。

  ②多指摩法:用多指摩法在胃脘周围按摩。

  ③点揉法:用点揉法顺下肢前外侧缘的足阳明胃经按摩,重点足三里、阳陵泉。

  ④将患儿置于俯卧位,从长强到大椎穴,行捏脊法7~9遍,从尾椎到第一腰椎作提拉法,以有响声为宜。

  ⑤沿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由上而下行连续点按法,重点脾俞、胃俞,或加点肝俞、肾俞、大肠俞等穴。

  ⑥用多指拿揉腓肠肌,至有发热感为宜。

  (2)随病症增减手法

  ①以厌食症状的手法:轻摩胃脘,揉中脘、上脘等穴位,时间稍长一些。揉点中府、大包、商丘等穴位。如作中等刺激,以旋摩、点揉为主。

  ②以腹痛症状的手法:以掌摩揉腹部,由脐始向外旋摩,由浅至深,触按至压痛点后,逐渐用力按揉,揉至腹内结物消失,或失气后腹痛立减为止。

  ③以腹胀症状的手法:以掌摩揉腹部,重点下脘、天枢、气海等穴,揉脐。背部重点大肠俞。手部重点合谷穴。

  ④以便秘症状的手法:以掌顺揉腹部,由上至下,由轻至重、由浅至深。背部重点大肠俞,搓摩八醪穴。

  ⑤以呕吐症状的手法:以多指摩揉胃脘部,由上至下,手法宜由轻渐重、由浅渐深;点揉内关穴。

  ⑥以泄泻症状的手法:摩揉腹部,重揉神阙,点揉膻中、血海,背部揉点大肠俞、命门、搓八职,按揉内劳宫。

  (3)辨证的增减手法

  ①实症:对于实症多以泻法为主。如从剑突到耻骨联合进行自上而下的推法,从大椎到长强进行自上而下的捏脊法,对胃脘部进行摩法应逆时针施术等。全部按摩手法应有力、短时,重在取效。

  除此之外,还要随病症的性质而适当变化。如有寒者,医生宜将手掌搓热,按揉神阙,并可多用摩法、搓法,以皮肤发热为度。如有热者,应重用泻法,大多以有里热透出为度。如有食积者,要重用泻法,宜上下按摩,以顺气为度。如有肝郁者,多加搓两肋,加点期门、章门、胆俞、脾俞等穴,以顺气为度。

  ②虚症:对于虚症多用补法。如沿任脉进行自下而上的推法,沿督脉进行自下而上的捏脊法,对胃脘、腹部进行摩法应顺时针按摩。全部按摩手法宜轻、宜缓、宜柔、宜稳。取效不必求速。

  以上实证、虚证的常规手法运用,应灵活。临床病儿大多虚实夹杂,可根据病症的虚、实、寒、热孰多孰少而灵活选用手法。

  爱心提示

  (1)父母对小宝宝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暴饮暴食。

  (2)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3)在治疗中可配合少量扶正中药。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