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关爱健康 > 幼儿疾病 > 其它疾病

小儿多汗的症状及护理方案

本文Tag标签:幼儿疾病  

  出汗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通过皮肤蒸发水分来调节体内温度。小儿时期由于代谢机能较强且喜爱活动,出汗常比成人量多,往往表现为多汗。

  识别

  多汗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

  (1)生理性多汗。可见于气候炎热季节。室温过高、穿衣盖被过多,或快速吃热的饮食或辛辣味食物(如辣椒、蒜等),或者剧烈运动后,都会使人增加体内产热。机体为了保持正常体温,常通过出汗散热来调节,此为生理性出汗。一般情况下,由于小儿对冷热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又经常处于活动状态,故比成人多汗也是正常现象,不必担忧。

  学龄前幼儿由于白天过度活动,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但深睡后汗逐渐消退,出汗仅限于颈项以上,尤以额部为主,胸背无汗,不湿衣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幼儿时期神经系统功能发育不够完善,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所致。如无其他不舒服表现,不必认为是异常。小儿长大到学龄期后,神经系统功能发育逐渐完善,出汗现象也会好转。

  (2)病理性多汗。指因疾病引起的多汗。如营养不良、活动性佝偻病、活动性结核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均可引起多汗。一般都出现原发疾病的明显临床症状,从而引起家长注意。

  半身性或局部性多汗并不多见,常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多伴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多种临床表现。

  此外,还有药物引起的多汗,最常见的是使用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通过出汗而热退。

  外界因素引起的多汗也很常见,如在精神紧张、惧怕、兴奋时也会引起出汗。

  处理

  (1)观察。小儿多汗大多为生理性,如在气温升高时未能及时脱减衣服而致出汗。游戏、奔跑、跳跃后大汗淋漓,皆属正常生理现象。学龄前幼儿晚上刚入睡时,头、颈项部出汗,湿了枕头,深睡后即消汗,而健康状况良好,则不必过虑。

  婴儿期多汗首先要关注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如缺少户外活动、不晒太阳、没有添加维生素D制剂,可请医生检查一下骨骼发育情况以协助明确诊断。儿童期多汗并有结核病接触史或者出现低热、消瘦等症状应去医院检查有无活动性结核病。

  小儿内分泌疾病较为少见。糖尿病患儿可表现多饮、多尿,早期可表现遗尿,伴消瘦、乏力。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多为较大学龄儿童,女孩多见,可表现为情绪不稳,食欲亢进而体重不增,怕热而多汗。小儿出现肥胖和生长发育迟缓,并伴有性征“男性化”现象,比如汗毛增多增粗,或长胡子,女孩出现阴蒂肥大,随年龄增长似男孩阴茎等,可能为肾上腺皮质增生,家长应带小儿作进一步检查,以帮助诊断。

  (2)治疗。对小儿日常的穿衣盖被,应注意适度,随气候变化勤穿勤脱,避免过分保暖。如汗湿透了内衣,应及时更换,避免捂在身上,等于穿着湿衣服,反易着凉。可在换穿了干内衣后,立即给孩子喝些温开水,以助保暖。

  小儿出汗,尤其是晚上湿透衣服后易着凉,可到中药房去购买些中成药,如“玉屏风散”,既能止汗,又能预防感冒。

  小儿活泼好动,通常出汗比成人多,故每天应多喝水,以补充水分。

  因疾病引起的多汗,多伴有原发疾病的各种具体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