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关爱健康 > 心理健康 > 心理障碍

如何引导染上恋物癣的儿童

本文Tag标签:心理健康  

  桐桐有一条漂亮的小花被,它是桐桐的襁褓,六岁的桐桐从出生以来就没离过身。三岁之后,这条被子对于桐桐来说已经很小了,但只要在家,桐桐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和它在一起,要么把它铺在小椅子上,要么把它叠起来当枕头。一开始,家长没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也就听之任之了。但现在桐桐快要上小学了,仍然离不开这条小被子,家长才觉得有必要纠正桐桐的行为,每天把小花被东藏西藏,然而除了换来桐桐的大哭大闹之外,毫无改观。

  小被子陪伴了桐桐五年之久,不但是他的好朋友,更几乎等同于亲人。

  安慰物是孩子用十使自己感到更安全、更愉悦的东西。孩子依恋安慰物是常有的,基本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一些父母对这种偏执现象迷惑不解,甚至担心孩子是不是有毛病了。其实这不是病态,是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反映。

  孩子恋物是普遍的,例如有些孩子特别钟情于玩具小熊,像对朋友一样和小熊说悄悄话,把小熊视为家庭成员。这在大人看来实在莫名其妙,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孩子很正常的心理状态。孩子有一种不同于大人的心理特点,就是“拟人化”,具有泛灵的倾向,在他们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是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的,所以孩子特别富于想象,他们会说:“别掐花,花儿会疼的”。爸妈对此不但不需要纠正,还应该顺应孩子.促使孩子的想象力充分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依恋安慰物倾向有不同的程度,轻度的倾向足不过于固执的,比较容易转移、不是特别依赖安慰物,不是长时间依恋同一安慰物摹而重度的倾向则是非常依赖,过于执著,没有安慰物神经就特别嚷张,无法正常生活。

  有这种情况孩子的父母,不要着急,因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且是阶段性的,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随着孩子的长人,神经系统会逐渐加强起来,依恋安慰物的行为会逐渐消失。

  针对以上情况,这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消除孩子对物品的依赖,应当逐步进行,不要采取强硬措施,如果让孩子一下子失去“依靠”,会令其产生恐惧,悲观的情绪。家长可以用其他相似的被子代替旧物,再逐渐用其他物品代替。同时提醒家长,在为孩子准备生活用品时,最好准备多个“备份”,防止孩子对某一物品产生过度的依赖情绪。

  最后提醒父母,要透过这种表面现象来正确把握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是只消极地顺应孩子的需求,更要积极锻炼孩子,促使孩子由弱变强起采。为此,要实行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改变过度保护和过分的亲子依恋,减少孩子的依赖性,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孩子的独立性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孩子的恋物情结,更是有利于孩子个性的良性发展。

  如果家里的孩子有了恋物情结,你可以尝试以下四招改变孩子恋物习惯。

  1.多给孩子几个拥抱

  平时多拥抱孩子,多拍抚他的背部和头顶,给孩子的皮肤“解解饿”。拥抱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孩子做错了事,也可以拥抱他。经常性的拥抱能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也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抱被或玩具熊视作他的“精神保险带”。

  2.准备迁移载体

  孩子最容易对小抱被,小抱枕,绒布熊、用惯的浴巾之类“上瘾’,做妈妈的在选购这些幼儿用品时,就要有意识地多备下几个“迁移载体”,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专情”。可以—-开始就备下两三条小包被,一个绒布熊家庭(包括绒布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小绒布熊和他的表弟们),让孩子轮换使用。

  3.睡前对孩子进行安抚

  现在有些家庭主张从小让孩子分房睡,但就算让孩子独睡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所有的孩子都会害怕噩梦和黑暗,很多幼儿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恋物癖”的,所以,爸爸妈妈在孩子睡觉前应该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可以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或者开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了再离开。这样就比较容易使其对小抱被之类物体“脱瘾”了。

  4.分散孩子的恋物情结

  爸爸妈妈要多为孩子提供并创造和外界接触的机会,带他到野外去郊游,认识更多的事物,不要让他沉溺在自己和物品的小空间里。分散他的注意力,用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代替恋物之情。与其让孩子离开对旧物的恋恋不舍,不如多给被子留一些玩耍的时间。家长最好尝试转移、交换的方法,慢慢减少旧物的使用频率,幼儿园老师也应当尽量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消除杖子的孤独情绪,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集体活动中,这是消除恋物心理的关键。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