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关爱健康 > 幼儿疾病 > 其它疾病

小儿汗症的常见类型和食疗方法

本文Tag标签:幼儿疾病  

  宝宝出汗本是正常状态。可是只要稍微一动,身上就大汗淋漓,或是一觉睡醒,身上的衣服被褥就威了湿淋淋一片,这便是“小儿汗症”,需要引起重视。那么“汗症”是病吗?需要怎样的照顾与治疗呢?

  小儿汗症多指宝宝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至大汗淋漓的症状,发生于5岁以内的宝宝,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小儿汗症共有卫表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脾胃湿热四型。

  卫表不固

  宝宝症状:多见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或病后,表现为自汗,出汗部位以头部、肩、背部明显,面色无华,精神不佳,不爱说话,动则汗多,胃口不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症因:因宝宝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调,肺气虚若,均可自汗或盗汗。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气虚,卫表不固,故汗出不止。

  食疗原理:益气固表。

  糯米谷汤

  原料:糯米60克,盐2克。

  制作:1.将糯米谷(带壳)60克,放入锅中,文火烤至爆开。

  2.将爆好的糯米谷放入瓦盅,加清水一碗,隔水炖煮,加盐少许,熟后可吃。

  枣仁粥

  原料:酸枣仁60克,大米400克。

  制作:1.将酸枣仁炒熟,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煎熬,取其药液备用。

  2.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

  3.倒入药液煎煮,待米熟烂时即成。

  营卫不和

  如何识别营卫不和呢?首先要了解营和卫。卫是指防卫于体表的阳气,营是汗液的物质基础。营卫不和,—是“卫弱营强”,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行溢出,临床表现为身不发热而时自汗出;一是“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临蛛表现为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妈妈们可以通过宝宝的发热和出汗进行识别。

  宝宝症状:多见于宝宝病后体虚,表现为自汗微有恶风或轻咳、流涕或微热、精神不佳、面有倦色、舌苔薄白、脉浮。症因:宝宝营卫之气生成不足,或受疾病影响,或病后护理不当,营卫不和,致营气不能内守而敛藏,卫气不能卫外而固密,于是津液通过皮毛泄出体外,发为汗证。

  食疗原理:调和营卫。

  生姜粳米粥

  原料:粳米50克,生姜5片,连须葱数根,米醋适量。

  制作:1.生姜捣烂。

  2.加入砂锅内,与粳米同煮成粥。

  3.粥将熟时放入葱、醋。

  气阴两虚

  宝宝症状:多见于热性病后期,表现为盗汗,兼有低热、手足心热,消瘦、食欲不振、尿黄、舌红苔少或舌津无苔,脉细数。

  症因:宝宝血气嫩弱,大病久病之后,多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体弱宝宝,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食疗原理:益气养阴。

  泥鳅汤

  原料:泥鳅100克,盐、水适量。

  制作:1.泥鳅用温水洗去黏液,剖腹去肠洗净,沥干水分。

  2.将泥鳅用油煎至黄色。

  3.加水—碗半,煮沸后改中火煮,汤汁浓缩到一半日寸,加盐调味,一日内吃完。

  黑芝麻红枣粥

  原料:粳米150克,黑芝麻20克,枣(干)25克,白砂糖30克。

  制作:1.黑芝麻下锅,小火炒香,研成粉末备用。

  2.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3.将红枣洗净、去核。

  4.锅内加入1500毫升冷水,放入粳米和红枣,旺火烧沸。

  5.改用小火熬煮,待米粥烂熟。

  6.加入黑芝麻及白糖,稍煮片刻即可食用。

  脾胃湿热

  宝宝症状:表现为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汗多,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但不想喝水,大便干结,小便黄短,舌红苔腻,脉滑数。

  症因:小儿脾常不足,若平时的饮食甘肥厚腻,就会导致积滞内生,郁而生热:甘能助湿,肥能生热,蕴阻脾胃,湿热郁蒸,外泄肌表而致汗出。

  食疗原理:清热泻脾

  丝瓜汤

  原料:丝瓜200克,水发香菇15克,香油10克,味精3克,精盐15克,植物油30克,清水500克。

  制作:1.丝瓜去皮,洗净。切成片。

  2.香菇择洗,切成块。

  3.待锅内油热,倒入丝瓜煸炒片刻,加盐。

  4.加入香菇块和清水同煮。

  5.加入味精、香油调味即成。

  小儿汗证:小儿汗证可分为自汗和盗汗两种。自汗是指不沦白天漂彼,稍微活动一下就出汗,盗汗是指在睡眠中出汗,醒后汗止。平时常说的“小儿虚汗”,往往是自汗与盗汗两者兼而有之。要赶走宝宝的汗证,妈妈们需要分清宝宝是自汗还是盗汗,不同类型的出汗,其食疗原则也大相径庭。宝宝盗汗一般是宝宝的阴虚引起,属于虚证,食疗应采取补虚的原则:而宝宝自汗原因很多,有虚证和实证,所以食疗原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