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特殊儿童 > 学习障碍 > 预后

如何多多关爱肢残儿童

本文Tag标签:残疾儿童  

  肢残儿童对自身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别人对待他们的态度。羞耻感和负罪感是从别人那儿学来的:只要别人因他们的身体差异而羞辱和责难他们以及同他们一样的孩子,他们便会产生这种消极心理。只有学会照料自己,残疾儿童才能在身体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力争做到自主和自力更生,而不是依赖他人。他们能否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并为自己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取决于别人能否真诚,明确地评价他们的身体状况。

  然而,必须看到,肢残儿童无论受到何种对待,他们都不免要作出某种心理反应。他们可能渴望成为正常人,渴望参加大多数孩子都能参加的活动,幻想自己身上的残疾会自行消失。如有适当的照料和帮助,肢残儿童即使知道自己身体的真实情况,最终也能接受自身残疾的现实,并过上幸福的生活。肢残儿童还会有恐惧和焦虑的心理。他们在与父母分离,住院和接受可能会造成痛苦的检查和治疗时感到害怕是十分自然的。在这些情况下,适当的照料也可以把情感压力降到最低限度。心理创伤并不一定就是住院治疗带来的后果。对于遭受虐待和得不到照料的孩子来说,医院环境实际上要优于家庭环境。

  关于肢残对患儿造成的心理影响,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还包括孩子的年龄和残疾的性质(是先天性的还是获得性的,是进行性的还是非进行性的)。不过,即使是这些因素也不会造成完全相同的后果。由于在行为和情感方面受到的管理不同,残疾程度较轻,残疾时间较短的孩子在心理上可能比晚期疾病患儿更加顺应不良,他们往往更加焦虑,更加虚弱,情神更易于崩溃。了解肢残儿童及其家庭对残疾的看法当然十分重要;但是,注意孩子的行为后果的确也是肢残者教育和康复方面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身体残疾的确会使残疾者产生心理压力,因此有人认为,与同龄人相比,肢残青少年易于抑郁,自杀企图亦较多——这种看法似乎不无道理。然而,布赖恩和赫贾尼克(Bryan、Herjanic)1980年得出的结论却是:“还没有发现残疾与内心抑郁,自杀企图和自杀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残疾青少年的确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战胜困难,学会正视自身的残疾,认识残疾的永久性以及残疾带来的个人和社交问题。但是,身体健全的青少年也会发现,证实自身的价值是十分困难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