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中国妇女对她们丈夫角色的看法相当传统,她们期望丈夫在家里起主导作用并做关键的决定,将男性同阳刚之气和外向联系在一起。这种趋向明显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夫唱妇随”的影响。古语云:“在家从父,婚后从夫,老来从子”。因此,她们尽管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但中国妇女对自身和对丈夫的角色期待仍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家长式的价值观念通过非正式的社会化过程,特别是通过上一代的模范影响,将男女不同角色的价值观念代代相传,这说明传统的观念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男女平等的宣传更具影响。①在这些妇女眼里,丈夫应该是“强壮的”、“有男人气概的”,而妻子则应是“体贴的”、“温柔的”、“贤淑的”和“支持性的”。她们期望丈夫集中精力发展事业,家务则由她们来操持,本着这一种想法,中国就业妇女自愿地承担起较多的家庭责任,而很少抱怨丈夫不常干家务活。她们甚至为丈夫的行为找到一种合理的“开脱”。
汪女士,42岁,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部门经理,自从初中毕业后,她一直在这家企业工作,直至晋升到目前的位置。汪女士的丈夫在她之后进厂,职位比她低,是个销售员。汪女士很能干,深受企业领导和同事尊重。可是,她虽身居要职,但对夫妻关系看法却很传统。她觉得“丈夫应该有男人气概,在家里他们应该做重要决定并起领导作用。妻子应支持丈夫事业的发展,把家里弄得舒适些”。汪女士说她的思想是受母亲和抚养过她的祖母的影响,因为她们的想法都很传统,觉得女性的位置应该在家里。因此,汪女士就主动承担家里多数的家务活。她说:“让自己的男人回家吃上可口的饭菜,穿上干净的衣服是做女人的义务,女人就得像个女人。工作上你要拼命干,家里活你要多做。所以我很少让丈夫做家务。”她还鼓励丈夫跳槽到她姐夫的一家公司去工作,因为她觉得那样丈夫在事业上会有所发展。如果丈夫换了工作,她准备承担更多的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