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特殊儿童 > 盲聋哑儿童 > 聋儿

请理解听力受损儿童的无奈

本文Tag标签:听力障碍  

  正常人的社交和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流。顾名思义,社交就是指两人或多人间的思想交流。在听力正常者中,语言是最常用的传递信息手段。社交既然这样依赖于语言,那么许多调查人员发现听力受损者的个性和社交特点异于听力正常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我们所说的个性问题并不十分严重。正如梅多(Mreadow)1975年指出的那样,严重的情感紊乱聋人并不比听力正常人更常见。聋人存在的多是生活问题,如较多的婚姻、社交和就业问题。也有证据表明,20~40%身患其他残疾(如视力损害和学习障碍)的聋童可能有社交调整不良的表现。

  同身体和感觉损害的情况一样,决定一个听力受损的孩子是否会有行为问题的不是听力损害本身,而是孩子所处环境中的人(尤其是父母)对听力损害这种残疾的接受程度和反应。如雷曼和布里嘉(Hoemann、Briga)指出的那样,家庭气氛至关重要:

  当家里只有一个聋童而其他人听力正常时,这个孩子常常会被排除在家庭事务之外。听力正常的家庭成员不免认为,每遇一事便向耳聋的孩子解释实在令人心烦。这就难免使聋童无法参与家庭讨论和决定家庭事务。而听力正常的孩子不仅能够听到对他们说的话,而且能够偷听到家里发生的大部分事情,甚至包括父母的争执以及父母在打电话时谈及的个人和工作上的事情。聋童无法从这种涉及生活内容的非正式教育中受益,而且这种经历的欠缺会对他的社交调整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有长期影响。

  听力受损儿童往往由于被切断了与其他人的自由交流而在相对较为孤独的环境中长大。如果他们没有可与之进行非言语交往的同样听力受损的父母和伙伴,情况尤其会如此。或许正是社会交往和社会接受的需要,使得许多听力受损者主要与其他听力受损者来往。重听者,尤其是聋人,比其他任何类型的残疾人更倾向于与同类者进行社会交往。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