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关爱健康 > 心理健康 > 身心发育

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物质需求

本文Tag标签:身心健康  

  教育学界有一个很有名的观点叫做“因需施教”,即父母要了解孩子的需要,根据孩子的需要来进行教育,因此,了解孩子的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而孩子的需要不外乎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在现代家庭里,物质生活空前充裕,作父母的都会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过得比同龄人好,很多父母都是在拥有了足够的物质条件之后才考虑要孩子;父母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也非常重视,给孩子吃各种营养品,穿名牌衣服,用高档的玩具、文化用品等等,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也摘下来供孩子把玩。可是,在心理需求方面呢?作为父母的你是否同样非常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呢?

  事实上,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与物质需求同等重要,不要以为孩子吃好穿好就是真正的幸福。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家里有地位。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因此,父母平时应该多多留心,了解孩子的需要,做善解人意的好父母。看看下面这个事例,也许你会有一些感悟。

  1 5岁的初三学生晓越,他的父母都是公务员,家庭环境非常好。在同学们看来,晓越家境好,家庭也很和睦,几乎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真是让人羡慕极了。然而,晓越并不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幸福。有一天,他的母亲在偶然间看到了晓越写的日记:

  半夜1 2点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写日记……太疯狂了,呵呵。大家都以为我很幸福,然而幸福的人有各自的幸福,不幸的人有各自的不幸,我是属于后者的。在别人看来的幸福,在我眼里却是不幸,因此我永远生活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很久以来,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我简直要崩溃了,很想自杀。但是我怕我死了父母会伤心,所以才勉强活了下来。我的未来会怎样,真的不知道!

  晓越的父母估计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以前竟然有过轻生的念头,一直以为自己能给予儿子丰富的物质条件,儿子就可以过得很幸福,完全不知道儿子居然有这样的想法。

  这个真实的事例也给我们以启示:孩子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并不是吃饱了喝足了就幸福了。家长如果能多注意孩子内心需求,在心理上多给孩子一些照顾,孩子的心理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才不至于走弯路。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