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婴儿吸吮乳头的几秒钟内,乳头周围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神经垂体释放出脉冲剂量的催产素,催产素刺激乳腺周围的肌性上皮细胞收缩,乳汁被挤入通往乳头的乳腺管和乳窦。这个乳汁排放的过程叫排乳或下奶。在喂奶或者挤奶的时候,催产素可以释放多次。精神紧张可以阻断乳汁排放,但是在母乳喂养的妈妈中这样的情况很少发生。
然而,母亲挤奶的时候,有时会遇到不排乳的问题。
婴儿从乳房中吸出乳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用嘴充分地含住包含乳窦或乳腺的组织;二是用舌头有效地把乳汁吸出来。
把孩子抱到合适的位置,让他正确地含住乳房是非常关键的。正确的喂奶体位和正确的衔乳方式使孩子能有效地吃到奶,并避免母亲的乳头疼痛和损伤。
母亲和孩子在母乳喂养的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在以下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表现为:①母亲的乳房储存乳汁的能力;②乳汁排出的速度;③孩子衔接乳房的姿势;④哺乳时乳汁成分的变化。
乳房储奶能力大的母亲当进行母乳喂养时,喂奶的频率可以有很大的伸缩性。而乳房储奶能力小的母亲,则需要频繁地喂奶才能维持产生类似数量的乳汁。储奶能力小的乳母要把母乳喂养时间非常均衡地分配在24小时里。因此,如果母亲的储奶能力小,孩子吃奶的次数就比较频繁(包括夜间哺乳),这样才能满足需要。这就强调了按婴儿需要进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另外,每次哺乳的时间也要根据婴儿的需要,让婴儿吃好以后自动停止,而不是规定吃奶要用多长时间。除了储奶能力以外,乳汁流出的速率、衔奶时的姿势以及喂奶过程中乳汁成分的变化等也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喂养指导要根据乳母和其婴儿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规定或强求按时喂奶以及喂养使用一定的姿势。
所谓自然模式就是: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按婴儿需求哺乳,也就是孩子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喂奶,这对母乳喂养的建立和充足奶量的产生十分重要。婴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吃奶的时间和吸奶的速率。因此建议乳母先让孩子吃空一侧的乳房,然后再喂另一侧的乳房。每次喂奶时两个乳房都要先后轮替给孩子吃,至于婴儿是否愿意接着吃第二只乳房,则取决于他的胃口,家长不必在意一次两次的差别。采用正确的体位和按需哺乳,不会发生胀奶或者仅仅发生暂时的胀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