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经营过程中,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由于经营者反应迟钝,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或者对某些利益的过分贪恋,不能及时果断地进行战略收缩或转移,因而使自己越陷越深。
有时,由于我们过多地倡导“知难而进”,“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等,使某些人误以为在困难面前只有坚持,只有前进才是唯一的出路。其实这种倡导作为一种信念是完全应该的,但是如果作为一种经营策咯却有失偏颇。一般来说,困难有两大类,一类是应该克服,而且可以克服的;一类是不该克服或不能克服的。例如,在公路上有块石头,无论其多大,都必须把它搬开,不能调头往回开,然而,若面前是座大山,那就只能绕过或退回。如果你一定要将大山搬走,一是不可能,二也不值得。只有接错了神经的人才会停下来挖山而忘记了赶路。
在经营当中有哪些困难是难以克服的呢?
(1)宏观环境的改变。这里所说的宏观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国家来说属于微观的环境,对一个小本经营者来说,可能就是生死攸关不可抗拒的大环境。如国家为了治理污染,下令停办小造纸厂、小电镀厂等所谓的“十五小”。“十五小”中的有些经营者不知这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还仍然伺机东山再起,这就很不明智了。
(2)市场萎缩。没有市场也就没有企业生存的条件。如现在人们普遍都喜欢穿皮鞋或旅游鞋,很少有人再穿“千层底”的布鞋,如果生产布鞋的作坊仍然“坚守阵地”,那么,用不了多久就会不攻自破。
(3)资源危机。资源也是企业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资源危机也是无法直接克服的困难。例如,棉花长期供应不足,棉纺厂就应及早考虑转产的问题,不然就会在饥饿或非饥饿状态中半死不活地生存。凡此种种,对身小力微的经营者来说,都不可等闲视之。
怎样走出这样误区呢?
《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是“走为上”,其实“走为上”不是鼓吹人的消极逃跑,而是告诉人们要识务。当你处在十分困难的境地,眼前只有三条路,即或是被人打得落花流水,或者俯首贴耳向人称臣,或者主动逃走以保存实力的危机时刻,只有主动逃走才是三策中的上策,而以卵击石,一条道跑到黑则是“下下之策”。在经营中的“走为上”策,主要是收缩或转移。收缩是以退为守,转移是以退为进。我们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选择。在困境中要及时选择“走为上”的策略。这个问题上,主动要比被动好,积极要比消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