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关爱健康 > 饮食营养 > 营养元素

我国食养食疗的理论依据及其特点

本文Tag标签:食疗  

  我国食养食疗渊于夏朝,距今约有三干多年的历史。商朝宰相伊尹精于烹调,通晓药性,所著《汤液论》就是采取烹调方法治疗疾病。周朝设有“食医”的官职,专门负责以食治疗。东汉张仲景菩《伤寒杂病论》中用“猪肉汤”和“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少阴咽痛和产后腹痛,都是典型的食疗方剂。隋唐医家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专设“食治”一卷,认为“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而“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因此,他主张“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唐代孟诜有食疗药物的专著《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为食物治疗学的开端。唐昝殷撰《食医心鉴》以食治为主,未介绍单味食物的功能作用,共列十五类食方。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甚得养生学家重视,该书着重于食治和四时养老,书中对老年人的医药饮食保健论述甚详。明清时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为老年人养生专书。主张“以方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总之饮食养生在我国古代就已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成为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其理论基础就是中医理论。食物所以能够恢复和协调脏腑功能,纠正人体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乃是因为各种食物各自具有不同营养成分,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亦称为食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食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基于各种食物所含成分及其相应的若干药理作用。把饮食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主要有性、味、作用部位(归经)、作用趋向(升降浮沉)、补和泻及有毒、无毒等几个方面,与中医的“药性”理论相似。

  食养食疗的特点,是在长期实践中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并以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