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遭到朋友拒绝而导致友谊终结

本文Tag标签:人际交往  

  对年幼儿童来说,当他们发现朋友不再跟自己玩耍时,他们会因为这种伤害而宣告朋友关系的结束。问题在于,虽然被拒绝的儿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但是他们的朋友却不一定有此意识。在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拒绝者倒是被拒绝的儿童。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对尚未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儿童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打击。年长儿童的情况有所不同,拒绝者不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而且其行为大多是主动的。尤其当儿童接近青年期时,成熟较早的儿童也许会与年龄更大的同性建立友谊,或者与异性建立友谊;相比之下,成熟较晚的儿童却仍然希望保持原来的友谊关系,甚至继续与年幼儿童为伴。在此情况下,后者就会产生一种被拒绝的心态。例如,一个女孩以极其悲伤的情绪向老师谈了自己的感受:“现在,她经常去高年级的宿舍,与那里的两个白痴高谈阔论,不仅不跟我说话,而且不理我了。有时,我也去那里,但是轮不上我插话。她变了,已经不再是我原先认为的朋友了。”其实,那个被议论的女孩也不高兴:“她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我们不是还住在同一个宿舍里吗?我也约过她和我一起去高年级同学那里聊天,但是她讲不来话,尽讲些‘小儿科’的事情,人家不愿和她对话,这能怪我吗?”

  看来,这些孩子被业已发生的友谊变化问题弄得心神不定。她们对友谊变化的感受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长期形成的对情感变化的敏锐感觉,会使儿童迅速而又准确地发现情感中出现的裂痕,并且以此解释友谊终结的原因。这些解释对于他们如何正确对待朋友的丧失起着重要的作用。道理很简单,如果抱以纯粹自责的心态,那么他们就会暗示自己不要再去结交新的朋友,丧失了开辟友谊新天地的勇气。相反,如果对友情的终结找到某种理由,以便心理上有所准备,那么他们就会设法建立新的朋友关系。此外,研究还发现,那些有过失去朋友经历的儿童,比较容易处理被拒绝的事件。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