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关爱健康 > 幼儿疾病 > 其它疾病

造成脑性麻痹的多方因素

本文Tag标签:脑性麻痹  

  近来由于大众传播媒体之发达,知识的普及,使得民众可藉由报章杂志、电视、收音机等,来获得健康医疗信息。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下,许多父母在儿女一出生时,便非常在意于其生长发育是否正常,智力是否高人一等,尽量不要让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点上。而在门诊也常遇到一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过于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学校课业总是赶不上同年龄之孩童、运动协调差、或语言发育迟缓等,而带来就诊。医师最常被问及的是:「我的小孩到底是不是脑性麻痹呢?」好像一旦被冠上了脑性麻痹后,便带上了一付重重的桎梏。故就以此主题来澄清一些观念。

  脑性麻痹,乃涵盖多种障碍的临床症侯群。当脑部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之前,因为脑组织受到某些伤害而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称之。一般而言,脑部受损区域并不会继续恶化,但会影响正常动作的发展。而脑性麻痹并不能与小儿麻痹或植物人混为一谈;「麻痹」也非指脑部的麻痹,所以目前也有些学者直接以静止性的脑病变来称之。

  就其病因之探讨,可由发生时间简单分为产前因素、产中因素及产后因素:

  一、产前因素:

  如早产、中枢神经发育不良、染色体异常、体重过低、体重过重、多胞胎、外伤性之伤害等,其中以早产儿占的比例最多。

  二、产中因素:

  如窒息、核黄疸、新生儿感染、呼吸窘迫、胎位不正、脐带绕颈或垂脱等。

  三、产后因素:

  头部外伤或意外后遗症、中枢神经感染后遗症、或持续抽搐后遗症等。

 四、不明原因:

  近十年来的统计,约百分之三十四的脑性麻痹属于产前因素,百分之三十三属于产中因素,而另外百分之三十三之病人则属于产后因素或不明原因。

  至于主要症状,还是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若以神经肌肉受损型式来区分,可分为:痉挛型、低张力型、徐动型、运动失调型、张直型以及混合型。除运动障碍外,也常合并有其它之症状,如:视觉、听力、语言障碍、智力障碍、学习障碍、癫痫、感觉缺失、情绪障碍、或行为异常等。但是否每一位脑性麻痹患者一定会合并上述之症状呢?答案是否定的。之前大专联考之状元为脑性麻痹之患者,即可得知,虽然其运动功能障碍,但其智力、思考以及行为仍有可能正常,甚至其成就更可超出一般之民众。

  但是脑性麻痹患童之复健与教育的工作是相当困难与复杂的,涉及多重专业知识领域人员之合作,包括小儿神经专科医师、物理复健、职能复健、语言治疗、特殊教育、学习指导、心理辅导以及社工人员等。脑性麻痹协会、一些特教中心、以及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等,皆可提供相关的讯息,及实施个别之教学,并且能分享一些彼此的照顾与教养的心得。但我们仍需要政府适切的立法和社会大众的接纳,才能使脑性麻痹患者得到更妥善的照顾,并且进一步发挥他们的长才,这是未来努力的重点及目标。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