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特殊儿童 > 孤独症 > 干预

反响投入更有助于残疾学生的成长

本文Tag标签:特殊儿童  

  投入主流的传统做法就是把少数残疾学生安排到主要由正常学生组成的班级里。而现在已有一些专业人员提出了所谓反向投入这一的新做法,即把几个正常学生安排到主要由残疾学生组成的班级里。1985年,麦卡恩(McCann)等人就反向投入优于传统的投入主流的潜在效益提出了如下论点:

  许多以反向投入为特征的情境看来比传统的投入主流更有助于促进正常学生和残疾学生的相互交往。

  显而易见,在这类特殊班中,残疾学生不会被看作是属于少数的“特殊”学生。他们不会失去属于自己的集体;当身心健康的同学来班就读时,他们也不会因此而面临如何打入现存群体的问题。获得社交接受的任务转而落到了正常学生身上;教师有权选择社交行为得当的身心正常学生到特殊班里来。由于班里原有的大多数学生是残疾儿童,残疾学生和身心正常学生要有恰当的比例,以利于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交往。特殊教育教师更有可能懂得提供旨在推动积极交往(即合作的学习活动)的特殊方案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这种方案的方法。组织身心正常的学生访问特殊班有可能增进他们对这种班级的了解,从而减轻对它们的厌恶感,同时还有可能使关于特殊班的流言蜚语大大减少。此外,反向投入还有可能向残疾学生提供与正常学生建立友谊的机会;到了安排残疾学生到普通班就读的时候,这种友谊便可能成为他们获得社交接受的关键。

  反向投入的基本原理已得到了很好的表述;但是,为了回答它所涉及的某些问题,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迄今为止,几乎找不到能够反映反向投入效果的资料,我们甚至不清楚反向投入普及到了何种程度。此外,残疾学生与非残疾学生融合多长时问效果最佳?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型等特点将他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些问题上,迄今所作的研究远非充分。

  有人担心反向投入会对正常儿童有害,因为这可能使正常儿童接触不当的榜样。尽管对这一问题还需作进一步探讨,但已有一项研究发现,反向投入对身心正常的学龄前儿童不会造成消极影响。身心正常的学龄前儿童与同年龄的轻度和中度残疾儿童以1:2的比例融合。研究者在对融合组和非融合组进行比较后发现,两个组的身心正常儿童在智力、交流和社交发展方面没有差别。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