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新视野 > 书籍推荐 > 心理健康

第一章 献给孩子的检讨书

  1-1本想成为不一样的妈妈

  妈妈与子女沟通感情是家庭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沟通并没有达到令双方都满意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妈妈不了解孩子,孩子也不理解妈妈。在没有相互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沟通,即便进行的次数再多,对增进感情也益处不大。

  有时妈妈会惊讶于自己怎么能向孩子吼出那么大的声音——儿时从自己妈妈那听到的可怕的声音,现在竟然从自己口中发出,这是不是很让人费解?在孩子那因为惊吓而惴惴不安的小脸上,你是否仿佛看到了自己儿时的神情?儿时的你是否也曾因为没有被妈妈理解而伤心难过,并且发誓以后绝对不会当这样的妈妈?但是当自己成为妈妈之后,为什么却要重复做那些不对的事情,让儿女也有如自己一样的经历呢?

  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在地铁上看到两对母女。两位年轻的妈妈各自带着自己三岁左右的女儿坐在座位上。一个女孩穿着裤子,另一个女孩穿着裙子,在这样炎热的夏天,穿裙子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注意到,那个穿裙子的女孩的妈妈十分在意孩子的坐姿。地铁上的座椅是按照大人的身材制作的,这么小的孩子坐在上面,双脚无法着地,要把双腿并在一起很费劲。而她的妈妈却不停地命令她把双腿并在一起,为此女孩的脸憋得通红。这位妈妈或许是怕女儿的内衣外露吧。但是我想或许在她小时候也被母亲逼着做过同样的事情吧。

  很多来咨询的女性在讲述自己的伤心事时并不能完全放开地哭泣,她们都在拼命抑制眼泪。后来我了解到,她们小时候都被妈妈禁止过哭泣。很多妈妈不喜欢看到自己的孩子哭,尽管孩子在那一刻可能是真的很伤心。

  妈妈为了孩子确实付出了很多:在孩子感到饥饿前就准备好食物、在孩子困倦的时候哄他睡觉,及时为他更换尿布。殊不知,这种付出却剥夺了孩子体会饥饿、倦意、湿透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习惯听从妈妈的安排,是妈妈眼中“温顺的孩子”,可事实是他没有得到那些本该获得的表达情感的机会。

  有些妈妈总是想制止孩子的哭泣,她们往往会用生气的表情或者发出很大的声音来让孩子停止哭声。但是这样借助外力强制孩子停止哭泣,只会让他开始否定自己原本的感觉。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服从于外部的力量、抑制内心的真实情感。

  在家听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社会中听权威者的话,这是正确的引导吗?其实这只会削弱孩子独立思考、认真判断的能力。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为父母之后,仍然习惯于照本宣科或“臣服”于权威,而不能够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再者,如果妈妈只是一味地将爱传递给孩子,孩子也只是单纯地去接收,那么即使妈妈再怎么强调自己对孩子有多么好,对孩子的爱有多么深,这份爱也是不完美的,因为这份爱缺少了互动。缺少互动的爱虽然没有恶意,但有时却会默默转化为伤害孩子的“毒药”。

  妈妈应该在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开始聆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孩子的哭泣声中找到他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愿。而不是仅仅粗暴地阻止他的行为,简单地命令他去做事,因为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标准和思维方式去要求孩子。只有我们能够理解并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孩子才能真正地了解并且信赖他所在的环境,才能更加自信地表现自己。日后,他才会敢于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成为和我们不一样的父母。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