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异化

本文Tag标签:幼儿园教育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通过师幼互动研究来透视幼儿园常规教育。刘晶波(1999)通过对大、中、小班的教室观察表明,由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占总量的69.1070,其中是在约束纪律一项,出现次数占总量的28070,仅次于指导活动,且不同班别差异不显著。这揭示了幼儿大多数时候是一个受动者的角色,而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纪律的维持上,导致与幼儿情感交流甚少,师幼互动呈现出浓厚的事务性。此外,教师对幼儿的常规的要求、指令和提醒大多带有负向的情绪,因此许多幼儿对教师也具有畏惧情绪。

  的确,在以教师为发起人的师幼互动中重纪律约束、要求和指令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笔者在幼儿园观察时就听到教师在上课前喊的安静口令:“一二三一一坐坐好,四五六一一看老师,七八九一一没声音”,幼儿一听到这个他们耳熟能详的口令立刻安静地坐好,但没过多久,幼儿们好动的“庐山真面目”就露出来了。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明确的规则意识,让他们对幼儿的行为问题或违规行为十分敏感。另外,一些幼儿园的考核、评估体系过于强调班级常规的安静、有序,而不十分看重儿童的实质性发展,也强化了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关注和对情感交流的忽视等。

  建立儿童的规则意识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诚然很重要,但如果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过于重视规矩,而忽视了与幼儿情感的交流和心灵上的交流,甚至站在幼儿的对立面,冲当教室里的“警察”,让幼儿对老师多了一份畏惧感,少了一份亲近感与愉悦感,这不仅有碍于幼儿习得规则,也影响了师幼之间美好的交往。

  因此,了解当前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现状,来探讨如何通过积极的教师行为促进幼儿习得行为规范和对规则的内化,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