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是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中医称为“黄水疮”、“脓窝疮”、“天疱疮”。好发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儿童。由于本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常在托儿所、幼儿园等群集地点传播流行,因此,不可忽视。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夏秋季节感受暑邪湿毒,郁于肌肤,不得疏泄而发。
本病初起,在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或全身可见少数散在小红斑、或水疱,约有绿豆大或黄豆大,迅速变为脓疱,其边缘有轻度红晕。如疱壁溃破出脓,则露出潮红糜烂疮面,继而结为黄色痂壳。重者可伴有发热头痛,口干,尿黄,舌红等全身症状。
关于本病的治疗,如无全身症状者,单用局部治疗即可。常用清热解毒药:野菊花15克,马齿苋15克,蒲公英15克;或用大黄15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明矾15克,煎水,淋洗疮面,每日2次,均有较好疗效。如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可给服牛黄消炎丸、六应丸之类。亦可用银花10克,连翘10克,蚤休15克,紫地丁10克,蒲公英10克,煎水内服。
由于本病传染性强,一但发现,应尽早治疗,并须隔离。在流行期间,健康者可服绿豆汤、银花露等清凉饮料,并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均有预防本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