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关爱健康 > 幼儿疾病 > 其它疾病

幼儿疳积的常见类型和应对策略

本文Tag标签:疳积  

  疳积是中医的一个诊断名词,多见于婴幼儿,包括疳证与积滞两部分。

  积滞又称食滞或食积,由于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所引起;疳证因积滞日久,耗伤气血所致。故有“积为疳之母”之说。实际上积滞是病的早期,以实为主;而疳证是病的后期,是积滞发展的结果,以虚为主。临床上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称为疳积。

  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加之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以及其他虫积、慢性病等均可损伤脾胃。脾胃失调则升降失职,致水谷不化,停滞中焦,而为积滞。

  本病主要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口臭、大便恶臭及呕吐等临床表现,病程长时可导致营养不良。古人将疳证又分为以下几种:心疳,表现为心悸不安、咬牙等;肝疳,指易怒爱哭;肺疳,指有咳喘、痰鸣;虫疳,指肠寄生虫病;疳肿,指腹部肿胀、皮下水肿等多种表现。常见类型如下:

  (1)乳食积滞。多见于喂奶婴儿。表现呕吐奶块及食物、食欲不好、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烦躁、腹痛、腹胀、低热等。治疗以消食化滞,佐以和中,常用保和丸。

  (2)脾胃虚弱。是疳证的一种表现。表现形体消瘦、肌肉松弛、食欲不好、便溏、好哭、精神萎靡。治则以健脾益气,常服异功散加鸡内金、麦芽等。

  (3)脾肾阳虚。多见于营养不良、消瘦、面黄或苍白、嗜睡、肢冷。治则以温补脾肾,常用方剂是附子理中汤。

  (4)积滞内热。表现食欲不佳、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尿黄便结。治则以清热化滞,常用保和丸加地骨皮等。

  (5)脾虚夹滞。表现恶心、呕吐、腹痛喜按、食欲不好、面黄。治则以健脾益气,佐以消导,常用异功散与保合丸合方加减。

  除以上方剂外,临床常用捏脊疗法。捏脊时应注意避免受凉,勿在饱食后进行,每日1次,连续5—7日为1疗程。间隔3—5日开始第2疗程。如病情不见好转,应及时找医生就诊。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