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家庭生活 > 亲子互动 > 日常活动

如何作好每天的日程安排

本文Tag标签:亲子互动  

  第一,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现在的每一天都是怎样度过的,以掌握我们目前对时间的使用情况。为此,我们在做科学的日程安排之前,应先做一星期的日程统计,以详细了解我们每天的时间是怎样消耗掉的,都做了哪些工作,干了哪些事情,进行了怎样的活动,都占据了哪个阶段,等等。具体来讲,预先准备好纸和笔,从睡醒的那一刻起开始,把每一时段所从事的活动做一个流水账式的统计,包括起床,洗漱,早锻炼,到放学回家,吃午饭,看新闻,睡午觉,以及下午的课外活动期间的踢球,聊天,散步,想心事等,直至晚自习到睡觉前都干了些什么,以及更具体的如上课、自习都看了什么书,做了哪些习题等大至几小时、小至几分钟的形形色色的活动,都要一一记录在案,尤其是注意变换内容的过渡性阶段,这一段时问容易被忽视和浪费。要记清每一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对一些大的活动还要相对地分出几个子过程,总之,愈全面愈细致愈好。为此,我们在进行每天正常的学习工作的同时,应该把上述工作当成一项附带性任务去做,并保持高度警觉,以防因疏忽或沉湎其中而忘记、漏记,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准备工作,可以为我们的后续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第二,对我们的统计结果做科学分析。目前我们所进行的学习,不管自我是否做过明确的计划,至少也经过大致粗略的构想和安排,同时也受到学校、老师等外在因素的规定和约束,已自自然然形成了一套自我的学习与生活模式,我们也正是在这种业已形成的一般模式和框架下从事着日复一日的学习。这些现行的安排和运行模式自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也必然存在着盲目、混乱、随意等违规之处,进而造成了时间与精力的大量浪费。我们制订科学的计划,绝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也不是推倒旧的一切,而去建一座全新的大厦,相反,我们要汲取过去经验和以往的自然模式中的一切有用的、合乎规律的因素和成分,同时以先前的错误和不当举措为鉴,然后制订出真正科学有效的计划。因此,在获得我们从前自然模式的各种数据后,便是对这些举措和作为进行科学分析以及更进一步的改进和纠错。其实,只要我们认真检查自己的时间是怎样度过和被消耗的,自然会发现许多平常被我们所忽略的问题以及安排上的失当,发现过去运行模式中的各种浪费,只要对这些稍加更改,一套新的计划和时间安排便应运而生。

  第三,系统详细地设计一天的日程表。首先,把我们一天所涉及的活动列出清单,预设出每天的睡眠时问,如晚上11点30分至第二天早晨六点,然后从起床时开始计算,把每一时段要从事的活动依次进行列举和排列,要注明每一项活动准确的起始时间和时限。下面,我们就列举北方的一所学校的一名高二学生的日程安排,以说明日程安排的基本模式。

  上述口程表,如果再加上学习与活动的具体内容,便是一份比较周详的日程安排。当然,这一同学的日程安排,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但可作为制订日程表的一般模式而加以参考,每个学生应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在地区、学校、所处的年级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做,可以使我们在每天的各个时段里都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同时对各种活动的所花费的时间进行严格的限定,避免拖泥带水,避免相互挤占和挪用时间,使每一时段都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来。

  另外,做日程安排时,时间、内容的安排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或提前准备几套预案。如,睡眠时间可改做12点,中午可看电视,可看报,也可做几道题,等等。而课外时间,可锻炼,可聊天,可就近逛书店,可吃些零食,可玩一半时间、学一半时间,等等。总之,日程安排一定要严格细致,同时保持适当的弹性。

  第四,注意日程安排与周计划的相互协调。考虑到现在学校都是以周为单位做课程安排的,因此,日程安排应纳入到一周的总体计划中去考虑,应该在周计划的指导下,去做每天的日程安排D同样,周计划又是以每天的日程安排来支撑的,制定周计划必须与日程安排紧密联系,必须把七天的日程安排都考虑进去,如此才能制订出一份全面合格的周计划。为此,需要制订出周一到周日七天的口程安排,其中在学校的周一至周五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在家里的周六和周日是一个模式,这样,每天的日程安排有了,周计划的框架也有了。这样,周计划因有了日程安排而显得更具体、更充实,而日程安排也可因纳入周计划而更具全局观,而且更加的灵活和富于变化。如午饭后到午睡前的时间安排,周一看书,周二听音乐,周三看报纸,周四吃完午饭就睡觉,等等。另外,也可使周一安排的轻松些,周二安排的紧张些,避免了学习生活过于枯燥和死板。下面,我们就向大家推荐一个由钟祖荣等主编的《事半功倍的奥秘——学会求知》一书中所介绍一个周计划表,以此作为我们制定日计划和周计划的参考:

  第五,确定各学科所占的时间。任何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都需要一定时间和工作量的累积,没有一定的时问作保障,学好一门知识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要确切地说出这些时间,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目前的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和复杂的、大剂量的学习任务的矛盾冲突中,我们实在很难准确地计算出在所要学习的各门功课里,各科究竟该占多少时间才算适宜,才能保证各门功课的均衡发展。但这又是对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和妥善安排的事情。因此,合理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问资源,尽可能为每门功课提供充足的时间,对学习的成败意义重大。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以做出权衡。首先,要考虑学科的内容特征及难度,这是决定我们时间投入及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数学是一门难度较大的科目,几乎所有学生,不论好中差,一般都在数学上耗力耗时最多,而在化学、地理等其他学科上则要相对省时、省力一些。其次,要考虑人的学习能力的强弱和学科偏好。智力水平高、基础好的学生,所花费的时间自然就少,而能力弱,基础差,自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自己擅长的科目一般只需投入相对少的时问和精力,而对自己的弱项则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跟上。另外,各种随机因素和临时变化也可影响我们的时间、精力分配。例如,虽然这一科目简单或是自己的强项,但这一阶段该门功课掉了队,或碰到了硬骨头,即可以多投入些时间和精力,同样,即便是困难的科目或者自己的弱项,但这阶段学的顺利,也可以少投人些时间和精力;此外,某门功课要考了,这一阶段留的作业多了,时问分配上都可以向这门功课倾斜等等。以上几个方面,都是我们在做时间分配和内容安排是需要考量的几个问题。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制订计划、在分配各科在课余所需投入的时间时,完全可以以学校的课程表为参考,以各科所占的比例来提前决定我们大致的时间分配,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例如,在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表中(如高一年级),在周一至周五总共三十节课中,数学、语文、外语各占五节,物理、化学各占三节,政治、历史、地理各占两节,体育、微机等占三节,这样,各科所占的课时比例清楚了,我们在进行课外学习的安排时,大致也要按照这一模式和比例进行统筹规划。例如,每天除了正课外,可供我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共有6小时,周一至周五就有共计30小时,加上周六8小时,周日14小时,共计52小时,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上述的课时比例,大致规划出这52个小时的使用情况了,如数学9小时,外语9小时,物理5小时,化学5小时,等等,考虑到有些学科仅依靠课上的学习时间就大体上够用,不用再额外花费更多的时间,以及个人的特殊情况,最后,我们设定的每周各科的学习时间可能就是:数学12小时,外语10小时,语文7小时,物理8小时,历史7小时,政治2小时,等等,然后,再分配到每天的各个时段里。当然,精确地计算每天各科的学习时间也不大可能,但如若把一周中针对每一科而展开的大大小小的各具内容与形式的学习时间累积起来,应大致符合上述标准为宜。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把早晚各大段时间做以下大致安排,把各科安排其中。比如晚自习的安排:星期一:数学二节、外语一节;星期二:物理、语文、数学各一节;星期三:外语一节,化学一节,数学一节;如此等等。

  第六,做好日计划、周计划中具体学习任务的安排,是学习计划中更为重要的部分。周计划,日程表,只是提供了一种每天生活、学习的基本格局和框架,但每天各时段具体的学习内容及任务要求,还需根据实际状况做更详细的部署。对此,就需要我们把每天该干的工作,该解决的问题,该学习的内容,尽可能明确下来,然后分发到学习的各个时段,使我们在每个学习的时段里,都清楚地知晓自己该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要求,这样,我们实际的学习就有了十分明确具体的目标指向。有关这方面的规划,原则上愈提前愈好,愈具体愈好,但是,鉴于我们目前学校里的学习主要是由外部规定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的课堂教学,课余的学习也主要是视课上学习的效果而做的补充式学习,加之既要学新的,又要习旧的,以及学习的实际进展很难提前预测,再加上各种临时性的活动和事件,使得我们很难提前就准确地做出一周中各天,哪怕是提前做出第二天各时段的具体学习内容的安排,难以做出既符合整体战略,又顺应当时具体情况的科学安排。因此,在做周计划和日安排时,我们只能根据此阶段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主体对知识的掌握状况,确立出我们在一周中大致要完成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以确立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案,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到每一天的学习中。具体说到某一天的学习规划,我们应根据一周的总任务安排,再结合这几天的新内容以及新内容的完成和进展状况,在头一天晚上或第二天早晨,确立出该天的具体安排,如中午做英语的完成时态练习,大自习继续做某某参考书上的习题,睡觉前把物理课的内容再回想一遍等,但是,这样安排还不能保证把当天的新内容和新进展包括进去,为此,在一天当中的某些特殊时段,如中午,下午两节课后,晚自习前,再根据新情况、新变化随时做一些必要的调整或更正,继续做好一天剩余时段的安排。总之,最终落实到某时段、从宏观和微观上都适宜当时主客观具体状况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是在各层次科学计划的指导下,在新情况、新信息、新数据不断地加入和参与的条件下,经过不断地修正、充实,逐渐缩小不确定性,到最后才被落实的。

  总之,计划对于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学习的战略性安排上,而且还体现在对具体学习的微观指导上。它加大了我们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控制力度,使我们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更有准备性,也更加的富有条理、规矩和章法;它充分地激发和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们能够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能够以更迎合规律、更符合实际的方式学习,自然也会给我们带来更丰厚、更高效的学习效益!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