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家庭生活 > 亲子互动 > 日常活动

教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本文Tag标签:亲子沟通  

  所谓的预习,是指在老师正式讲新课之前,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新课程进行独立自学的过程。预习可分为: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或者叫小预习,中预习和大预习。

  (1)课前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正式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浏览一遍新课内容,了解其梗概和主要内容,看看哪些懂,哪些不懂,哪些模糊,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为上课做好准备。这种预习一般时间较短,如二十分钟,甚至更短;距离正式上课较近,如头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上课的内容,早自习预习当天的课程;工作量或难度也不大,如初步了解一节课的内容;而且目的比较简单,就是为上课做准备,安排上也较为自由随意,挤出时间就可做。

  (2)阶段预习:一般是针对某一单元或大的章节而展开的预习,以图对该篇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这种预习的特点是学习的内容较多,占有的时问和投入的精力较大,对学习的要求也较高,预习时也需要认真和细致些,要真正地深入进去,仔细研读,了解整章的谋篇布局,基本的思想和脉络,以及论点、论据、论证过程,重点、难点也要心中有数。预习的过程中,该展开的思考和联想,该做的加工,该查的资料,该补充的基础知识,都要认真去做D这种预习的目的较为复杂,既是为上课的正式学习做准备,也是为了锻炼自学能力。例如,在周末或其他时问比较充裕的时间段里,对下周要学习的课程或某一单元的内容进行预习。

  (3)学期预习:一般是指在正式上课之前的一个更长的时间内,对容量和篇幅更大的学习内容进行集中预习的过程。例如._在每个假期,我们可以对下学期要学的内容或一册书做统一的集中预习。这种预习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自学,自学的各种要求对它都适用,要做好这种预习,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问和精力,也需要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是否做这种预习,做到什么程度,要视自己的情况来定,这种预习方式一般都要与短期预习结合起来。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