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跟你说“想放弃”的时候,父母要是慌慌张张地想让其打消这个念头,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这里小利的爸爸通过“问”引出了孩子的干劲。我们来整理一下要点。
首先,要等孩子先开口。小利对学不会骑自行车的自己、辜负了爸爸期待的自己感到失望。这种时候,无论什么话都会感觉是对自己的“指责”,很难敞开心扉。
其次,要注意问的方式。爸爸和小利并排坐着,以很温和的表情询问就很好。人在很失落的时候,即使和别人面对面坐着也很难抬起头来,别人俯视的眼光及生硬的表情都会令自己感到压力。如果父母这样对孩子,孩子也许就会开始找能说服父母的借口。而坐在视线无
须碰撞的位置上什么也不说,只紧紧靠着孩子,就制造了能够安心交谈的氛围。
尤其见效的一点是,用适当的语言来概括孩子的心情,用语言鼓励孩子。
“不想再学骑自行车了”这句话就暴露出了小利因为各种情绪而摇摆不定的心。爸爸仔细倾听了他的心声,说出了“不想学了呀”及“不甘心吧”等完全符合小利心声的话。看看小利的表情就知道他正是那么想的,被爸爸说中之后他的喜悦之情一目了然。
如果说“语言的反射”意味着使孩子的心情稳定下来,那么“感情的反射”就好像为孩子的心情命名一样,促使孩子有兴趣梳理自己的心情。
梳理好了心情,一直觉得“自己不行”的孩子心里就会渐渐产生“自己能行”的感觉。就像小利的爸爸抓住了这个时机问道:“你觉得怎样才能学会呢?”。
回答虽然出人意料,但是这也证明了小利把爸爸当成了“能够安心交谈的对象”。最重要的是,只要能问出孩子的感受、想法,就能以此为基础更好地支持孩子迈向下一步。因为即使爸爸没有能够温和地教骑自行车的自信,也可以让孩子跟别的朋友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