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人在交流的时候,相比对方说的是什么,更重视话语是“怎样”传达的。你也应该有过虽然对方说了“没关系”,但是看到其无精打采的样子还是很担心的经历吧!小淳虽然说了“对不起”,但是父亲却依然生气,正是这个原因。
的确,这个时候的小淳怎么看也不像是在道歉。虽然他在爸爸多次的催促下说了声“对不起”,但是“我说就行了呗”这种厌恶的态度可是清清楚楚的。也许作为潜台词,“爸爸是大坏蛋”这句话更贴切些。
不过实际上小淳还是好好地道过歉了。爸爸最初生气时,小淳的心里有“把爸爸重要的东西弄坏了”这种后悔和歉疚的心情,那是以惆怅难过的态度表现出来的。
然而爸爸却没有“看到”。虽然和小淳面对面,但却过于拘泥于语言上的道歉,而没有注意到孩子全身表现出来的“对不起”。然后又执拗地追问,结果对语言上的“对不起”还是不满意。
如果这个父亲“看到”小淳全部的表现,回应其并没有成为语言的信息的话,那之后的情况也许就会大不相同。
这种场合下,向小淳传达“什么”其实不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怎样”传达。
比如,替小淳把想说的话说出来——“看起来觉得自己做了坏事吧”,或者把看到的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一脸对不起的样子呢”。只是把手放在孩子头上也可以。不管用什
么方法,只要能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小淳也会以他自己的表现来传达感情,爸爸也会把这些当做道歉而接受下来。
虽然“对不起”用语言来表达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是父母若硬逼着说,孩子反而会越不想说。这个时候,父母是否应该回过头来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制造了“无法道歉的环境”,也
就是说,父母应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过错,也能接受别人的过错。只要能看到孩子全身的表现并且有“适于道歉的环境”,说不定孩子什么时候自己就会说“对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