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愿孩子成为“不肖之子”

本文Tag标签:早期教育  

  我是一个年轻的父亲,谈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父亲”,似还缺少些资格。不过,笔者作为一个伦理学工作者和文化学爱好者,对现代社会条件下代际关系的观念更新却是很关心的。所以也想从文化学理论的抽象层面上淡谈个人\\\'的一点意见。纯属巧合,笔者姓肖,但我却唯愿自己的孩子和所有孩子都成为“不肖之子”。

  “肖”就是相似的意思。“不肖之子”就是不同于父辈的子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肖之子”仍是父辈贬斥子辈的常用语,“肖”与“不肖”也是“孝”与“不孝”的重要标志,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便是孝义之一,而“肖”与“不肖”是中、西方代际关系文化观念最重要的差别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呢?

  西方人的代际关系,历来是强调“断裂”的,即每一代在成长了以后,都完全建立了自己,并且将老的一代完全淘汰,将他们的地位完全地占据过来。此外,为了让自己独立的人格出现,还必须在成长过程中将上一代对自己性格的塑造逐渐铲除,以便让“自我”浮现。因此,每一代都有自己存在的合法地位,都能让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而且都有\\\'自己一代的新风格。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每一代都成为不受到上一代影响左右的独立单元。断裂,独立不仅是子辈的心理要求,也是父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如果子辈在感情上过分依赖父辈,父辈则认为是他们害了孩子,这种断裂的代际文化观念,为独立的个性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代际之间的“认同”观念是中国文化“和合”、“崇古”、“尊老”、“保守”等特点在家庭关系中的凝结。是抹杀个性、产生国民的依赖性人格,摧残民族素质的家庭文化氛围和机制。结果,造成了中国人的每一代都不是“盛开的花朵”。每一代在被上一5抹杀了以后,又去将下一代抹杀,并且还将自己被社会茫年了的个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要求孩子是“肖之子”,其实是一把扼杀孩子,裹着道德伪装的、充满人性味的软刀子。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何必要肖我,扬弃我超越我,实现一个更为扩展了的自我岂不更好?西方人认为,孩子不是私有财产,楚上帝暂时寄养在我这的,我们建国以来似也有孩子不是私有財产的宣传,但这远未成为一种文化心态,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光耀门庭仍是最基本的国民心态。子辈既然是我之肉体,血脉的传递,自然要求他肖我。但是,子辈不仅是一个肉体的存在,也是一个精神的主体,灵魂的主体,个性的主体,总之,视子辈是一个非精柿的也即非人的存在,是父、子间人格不能平等,个性不能弘.扬的障碍。

  因此,在我们谈论“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父亲”这个问题时,最重要的是实现代际之间文化观念的更新。倡导“断裂”,而贬抑“认同”。既然每代都想树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就必须将上一代对自己的影响逐步解除,而自己也不应去过分地将意志强加于下一代身上。也即两代人都要自觉地接受“断裂”的代际文化观念。因为断裂意味着差异,变化发展,唯有它才可以给独立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弘扬造成一种良好的条件,这虽然在当前的中国人看来是不尽人情的、冷冰冰的,然而,它却可以换得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鲜明的个性等的形成。在倡导和实现代际之间“断裂”文化观念更新的过程中,我们做父亲的似乎更应主动、积极—些,所以,我唯愿我的孩子和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不肖之子”。

  这就是我的“父亲观”。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