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这是很多妈妈根深蒂固的想法,在这个想法的指引下,妈妈们便会不顾孩子的真实需要,想尽一切办法去鞭策孩子学习。我和先生每天下午散步的时候,都会经过一个小区,小区里树木茂盛,非常幽静,树木的深处还有一个儿童游乐场,占地面积很大,看起来也很安全,但奇怪的是我几乎没看到过玩耍的孩子。穿过小区,有一个湖水公园,经常看到一些老人或者中年人在这里散步,间或能看到为了保持身材而锻炼的年轻人,这里也找不到小孩子的身影。不在游乐场,也不在公园,孩子们都去哪里了呢?恐怕这个答案只有妈妈们知道:“哪儿有时间在游乐场玩耍?哪儿有闲暇在公园散步?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闲余时间,作业都没有时间写呢!”
就是这些“尽职尽责”的妈妈们让游乐场变得空空荡荡,本该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却成为了恋人们隐秘的约会场所或者是问题少年的“根据地”。
我小学五年级时,因为战争学校放假三个月。战争虽然很可怕,但因为有父母的保护,我们在首尔的敦岩洞小胡同中玩得很开心。当时的游戏项目也很多,即使没有游戏机和网吧,我们都可以不知疲惫地玩耍一整天。
现在的妈妈不会放心地让孩子玩耍,她们习惯了强迫孩子去学习。妈妈总是会吓唬孩子说:“不学习,长大之后你就会一事无成。”我很感谢我的妈妈,就算我小时候那么爱玩,她也从来不会对我提到“失败”这两个字。以至于现在我已经年过七旬,还是很喜欢学习,这都要感谢当年妈妈没有让我对生活失去兴趣和好奇。如果一个人学习不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而是为了其他目的诸如为了拿高分、上重点大学等,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件痛苦的事。
妈妈们不理会孩子的内心需求,总是想尽办法把孩子拴在书桌前。妈妈们在一起时,会讨论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孩子,甚至还为此互相交换有效情报。
妈妈想要的是喜欢学习的孩子,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善于学习,都能适应现在的学校教育。可是在妈妈看来,孩子除了上学没有其他路可走,所以妈妈整天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伤神,孩子看到妈妈这样也会感到很内疚。
当然,也有很多适应学校教育的孩子,他们成绩很不错,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回家后妈妈也很欢喜,这些表扬和欢喜对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会使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这类孩子进入了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之后,学习成绩依然特别好,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会不会依然表现出色呢?因为成绩优秀可以与老师和家长相处得很好,但是成绩优秀也会使他们与学校同学、异性朋友、公司领导相处得很好吗?
父母认为,孩子在学校就是要专心学习,不需要交朋友。可是父母应该知道,孩子一踏入社会,就会面临着各种人际关系要处理,可以想象到,不懂得人际交往的孩子该是多么无助!
有些孩子可以读懂深奥的哲学书籍,却无法理解普通人的生活,这类孩子逻辑能力很强,感知能力却很低,面对事情很难换位思考,也较难接受他人和自己并不一样的事实。这类孩子除了学习,他们懂得的太少了。
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韩国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说:“在没有自由讨论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是不会有创意的,韩国国民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种环境中是不可能诞生的。”
我曾经听到过青瓦台(韩国总统府邸)提出把对孩子进行应试教育的时间减少20%的消息,但事实上就是这个提议在韩国实施起来也非常艰难。
这个问题并不能仅仅靠学校教育就可以顺利解决,每个人最开始成长与学习的地方是家庭。孩子在家庭中已经习惯了父母的注入式教育氛围。“要乖乖听妈妈的话,更要听老师的话。”这句话早已从孩子记事时起就被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稍大一点儿,孩子就会带着父母的这个思维跨进学校的大门。
只要父母的想法没有改变,学校再怎么改变制度也无济于事。妈妈们很难用心去接受“改变制度是正确的”这一事实,而且妈妈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想法和使命会拼命找借口。不过即便如此,如果妈妈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的“残疾人”的话,就不要一味地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