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家庭生活 > 亲子互动 > 日常活动

青春期问题:向往异性不是罪

本文Tag标签:青春期  

  天已经黑了,老曹怒气冲冲地往家赶。

  一路上,班主任李老师的话不停地在他耳边响:“你的女儿小玉本来是个挺不错的孩子,还在班里担任学习委员。可是最近,我们发现她跟班里的一个男同学关系密切,俩人经常互相写纸条,说悄悄话,还有人在电影院里看到过他们。过早谈恋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前途。希望家长配合我们做做孩子的工作。”老曹夫妇都在工厂工作,收入不高,为了独生女儿能够考上大学,省吃俭用,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太不争气了。”老曹直觉得血往头上涌,他要赶回家去,好好教训教训女儿。

  一进家门,就见妹妹在和嫂子聊天,小玉还没回来。老曹坐到沙发里一句话也不说。

  “这是怎么了?”姑嫂同时问。

  “怎么了,小玉她在谈恋爱。”老曹铁青着脸答。

  问清了事情的原委,妹妹劝慰着哥哥:“你先别着急,也许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妹妹在大学里读的是心理学,毕业后留校专管团的工作,对年轻人非常了解:“哥,不是我说你,你这脾气真得改改。一不满意了,不是打,就是骂,这怎么能行呢?小玉15岁了,已经不再是个小孩子了。她心里想些什么,你知道吗?你从不肯用心去了解她,难怪她有事不愿告诉你。”

  妹妹看着生闷气的哥哥,打算趁此机会给他“上一课”:“孩子们进入青春期之后,性问题往往成为最突出的一个问题,随着身体的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青少年会逐渐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关系。起初因为对身体所发生的急剧变化不能理解、羞怯,他们虽然感到异性很神秘,但表现为彼此疏远,甚至互不理睬。随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很快,他们便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渴望了解对方,接触对方;同时越来越强烈地希望自己能具有魅力,被异性喜欢。此时表现为男女之间接触增多,互相关心,后期还具有排他性。有些学者将青少年这一时期的情感变化,归结为三期,即:异性疏远期、异性好感期、异性向往期。由此可见,向往异性,是人之本能,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见哥嫂都在认真听,妹妹讲得更带劲了:“哥,你听说过这样一个传说吗?很久很久以前,一个老和尚在去化缘的路上,捡到了一个弃婴。他很喜欢这个孩子,便把他带回深山古庙,精心地将他抚养大。为了让他修身养性,老和尚不允许他见任何人。小男孩15岁那一年,老和尚自认徒弟已经超凡脱俗,便带他一起下山去化缘。走到山脚下,见到一个采桑女,徒弟问:‘这是什么东西?’‘是老虎’,老和尚说完,拉着他就走。见徒弟不停地回头看,老和尚怕他动凡心,继而恐吓道:‘千万不能靠近啊,她会吃人的。’化缘途中,男孩子又见了许多许多前所未见的新鲜事。回到庙里以后,老和尚问徒弟:‘徒儿啊,你见到的东西中,什么最可爱呢?’男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老虎,老虎最美、最可爱。’老和尚颓然坐在椅子上,他终于明白,大自然的力量比人为的说教要强大得多。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对于孩子们这种自然的需求,我们这些作长辈的,实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你的意思是说随她去,不管也不问?”哥哥的语气里仍夹杂着些许怒气。

  “当然不是。虽然说对异性的向往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很纯洁的感情。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正处于性朦胧期,缺乏必要的性知识。此外,他们虽然生理上发育迅速,逐渐接近于成人,但他们在心理上还很幼稚,情绪敏感而不稳定。特别是少女们,由于生理成熟较早,这种生理上与心理上的不协调就越发明显。其实,他们中男女交往,真正属于早恋的很少,大部分还根本弄不清楚爱情是什么,把对异性的好感误认为就是谈恋爱。所以说,这一时期,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其责任是引导他们正视自己身体与心理上的变化;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学会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正常交往;懂得在两性关系上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这对他们的身心发育,性格、人品的形成,以及日后的婚姻、家庭都会大有好处。千万不要把这种异性之间的自然吸引,说成是早恋,一味地加以批评、指责、禁止,这样只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增强其抗拒行为,适得其反。因为父母、老师不理解,打骂、歧视,孩子们感到委屈、痛苦,有的愤然离家出走;有的投向异性的怀抱;有的精神负担极重,不能自拔,罹患了青春期精神病;个别的甚至轻生,这些都是应该吸取的教训。我们这一代人中受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许多人认为只要男女交往就是谈恋爱,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不能把这种观念再传给孩子们。实际上,正常的男女交往应该鼓励,这对消除孩子们的性紧张,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你说对吧,哥?”

  老曹没说话,但看得出,他的气儿已经消了。

  “哥,小玉大了,她有她的自尊心,等她回来,你千万不能打她、骂她。”妹妹不放心的嘱咐着。

  “放心吧,等她回来,我会和你嫂子好好和她谈谈。”老曹终于笑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