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中要学会把眼光放长远

本文Tag标签:日常生活  

  过分关注自己目的的人永远无法得到幸福,而重视别人需求的人则会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通过《圣经-马太福音》第二十章里葡萄园园主和工人的比喻,我们可以了解其中的区别:

  一天清早,经营葡萄园的园主来到市场中,发现许多工人一早就出来等他雇人进他的葡萄因做工。园主和工人讲定,一天的工资为10万韩元,然后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工作。到了上午9点的时候,他又雇了一名工人。中午时分、下午3点和5点的时候,他叉各招了一个人进葡萄因工作。当一天的工作结束,进行结算的时候,他先给下午5点招进来的人支付了1O万韩元。这种行为很是让人费解。之后,他又分别给下午3点、中午12点、上午9点雇用的人支付了10万韩元。最后,他给上午7点雇佣的人同样也支付了IO万韩元。这时,有些人就开始流露出不满的情绪。理由是他们整天辛苦劳累,后招来的工人只工作了一小时,竟然和他们的工资一样多。对此,园主拿出提前订立的合约,说自己并不亏欠他们。还说:我的钱怎么分配,由我自己做主,你有什么不满意的?你还是拿着应得的钱走吧!

  难道早上7点过来的人提出的意见不合理吗?按理来说,他算得很清楚。就算按照工作量比率计算,园主应给早上进去工作的人支付额外的补贴或奖励才对;而对于下午5点进入葡萄园工作的人,则应支付l至2万韩元才算合理。

  但是这种比喻又该如何解释呢?想要理解这种比喻,首先就要明白占巴勒斯坦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要知道,当时市场上的工人大多都是小时丁。他们每天工作就是为了维持生计,若没有人雇用他们,不但他们自己要挨饿,就连妻儿也要跟着挨饿。身为男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男人看着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妻儿吃饱饭后的满足表情,一天工作下来积聚的劳累就如潮水般退去。相反,当男人看到不得不挨饿的妻儿的时候,那种情景足以让他的自尊受到最大的打击。

  而葡萄园的园主正是充分了解了这一情况,因此他对工人们施以无条件的关爱,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果最先进入葡萄园的工人们能够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必然会被园主的宽厚仁慈感动,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觉悟仅仅停留在绝对的客观合理性层面,并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只能沦落为一个不懂得满足的人。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候,聪明反而会成为追求幸福的绊脚石。由于在绝对客观性的无意识层面巾包含着利己主义,倘若一个人被这种利己主义所牵绊,那么他绝对与幸福无缘。

  所以,不要局限在适用博弈原理的合理性的世界里,放眼看更远的地方吧!那里是大家都能感到幸福的共赢的世界。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