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父母最容易犯的几种错误

本文Tag标签:育儿误区  

  认为宝宝整天手脚不停是多动症

  专家观点:活泼好动是宝宝的天性,遗憾的是有些家长不理解,看宝宝喜欢运动不但不因势利导,反而口出怨言:“越大越不听话,越来越顽皮……不许动,坐坐好。”

  宝宝整天一刻不停地活动是正常现象,并不是多动症,说明宝宝精力充沛、体力旺盛。宝宝的休息方式与成人不同,成人是以静坐、散步、躺卧等作为休息;宝宝则是以一种活动代替另一种活动的交替运动来休息。有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1名幼儿在草地上半小时的活动摄成录像,然后请1名大学生运动员模仿孩子的摸打滚爬和攀登。大学生照着做了,结果还不到半小时,这位运动员就吃不消了,精疲力竭,而孩子仍精神饱满。

  宝宝强烈的活动欲望,是他们在散发能量和新陈代谢的一种生理的自发需要。重视宝宝的营养,忽视运动和锻炼

  专家观点:现在“小胖墩”越来越多了,有的家长认为宝宝不锻炼照样会长大,甚至认为越有营养越健康,于是一味地给宝宝添加营养。由于运动少、营养过剩,造成脂肪堆积,宝宝因肥胖而行动不便,活动能力也日益减退,这样对宝宝的健康和智力发展均十分不利。肥胖会使宝宝易疲劳,影响学习,还会为心血管等疾病留下隐患。

  正确的做法是:除了科学平衡地摄入营养外,还必须根据宝宝的年龄和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坚持身体的锻炼。整天将宝宝关在家里很少外出

  专家观点:大自然是宝宝最佳的天然活动场所,每当宝宝在阳光中草地上尽情地奔跑玩耍时,都会充满快乐和满足。现代化的城市中,可供宝宝运动的自然条件本来就十分有限,如果家长还经常将宝宝关在家里,就更减少了宝宝的外界活动机会,宝宝像“笼中鸟”,会逐渐失去活力和活动能力,慢慢地与同龄孩子拉开了距离,不仅在体力上有差距,智力、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有差距。

  怕宝宝受累吃苦,以抱代步

  专家观点:家长对独生子女往往很疼爱,宝宝长到1岁左右,刚学会了走路,家长总担心宝宝还太小,走路时间长了会累,走得不好会跌倒。因此,即使宝宝已经会走路了,外出时家长还总是抱着,或是让宝宝坐在推车里。家长的好心可以理解,但却不知,这样的过分保护会影响宝宝正常的动作发展,使其越来越迟钝,越来越娇气,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不利。

  1岁左右正是宝宝锻炼走路的好机会,宝宝对走路也充满着好奇和兴趣。

  正确的做法是大胆地放开你的双手,尽量少抱宝宝,相信你的宝宝,鼓励宝宝多行走,为宝宝创造条件练习走路。

  怕宝宝运动不安全,限制宝宝话动

  专家观点:家长认为宝宝太小,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很容易受伤,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运动能力强的宝宝,体力好,反应敏锐,协调能力也好,宝宝在活动时,有一种本能的调整身体保护自己的能办而不爱运动或平时少运动的宝宝,由于动作能力和身体的协调性差,缺乏自我协调保护能力,反而更容易出事。事实上,在幼儿园出意外的,往往是平时不爱运动的宝宝,所以,积极的做法是在做好宝宝安全防范措施,对宝宝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鼓励宝宝多运动以增强自身适应、协调和保护能力,而不是消极地限制宝宝的运动。

  怕宝宝着凉,给宝宝穿很多衣服

  专家观点:家长生怕宝宝受凉生病,往往给宝宝裹得严严实实,特别是外出时,以为这样一来就保护好了宝宝,结果却恰晗相反。冬天天气冷,本来手脚就很难伸展,穿上了厚重衣服的宝宝更难活动,稍一动就会出汗,一受风就更容易着凉生病,而且这种消极的保护还会让宝宝的适应能力下降,抵抗力没有增强反而被削弱。

  正确的做法是给宝宝穿宽松.棉质保暖的衣服,只要比成人多一件即可。外出活动时,应尽量让多一点皮肤暴露在外面,以增强宝宝抵御风寒的能力。

  给新手爸爸妈妈的六条建议

  在安静的环境中,愉快地哺乳

  室内,电视机声嘈杂,母亲抱着宝宝一边喂奶,一边看电视。偶尔看看怀中的婴儿是否吃饱了,是否呛着。

  屋内飘着柔和的轻音乐,母亲以爱抚、愉陕的情绪一边喂奶,一边轻声和宝宝谈话,吸引他吸吮较长的时间。同时,细心地查看他的反应,及时满足他的需要。

  哺乳是母亲与婴儿感情交流的重要时机,母亲充满爱意、集中注意力地给婴儿哺乳,婴儿能更好地感受到成人的爱抚。

  婴儿离开母体,从胎内温暖、舒适的环境到胎外陌生的世界,他面临的考验很多:要靠自己呼吸,自己进食,而且外界的气温也不像母体内那么稳定,婴儿需要适应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大多数婴儿出生时紧闭双目,紧握拳头,处于紧张、应激状态。出生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哭。

  婴儿太需要温暖和安慰了,母亲与婴儿亲密地身体接触、对婴儿柔和地细语、适时地变换着体态使婴儿保持舒适,这些都会使婴儿产生安全感,使他对这个世界产生最初的信任。

  按照宝宝自身的生物节律来照料

  宝宝一出生,父母就想让他过有规律的生活。常常是宝宝还在睡觉,就被父母唤醒喝水精力挺充沛,就被父母哄着去睡觉。宝宝常以哭声表示反抗,父母也被他弄得筋疲力尽。

  宝宝从一出生,父母就细心地体察他的需要,观察记录下他的睡眠规律。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想吸奶,就给他充足的奶汁。父母按照他的生物节律去照料他,宝宝常常处于舒适状态。

  婴儿在出生前,由于遗传基因和胎内环境的不同,形成他们各自不同的特性。他们在情绪性、反应敏感性和适应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特性的不同组合,也就形成了婴儿个体独有的气质。这种先天形成的气质,长大后有可能受到环境的某种程度的干预而有所改变。

  对于出生不久的婴儿,如果父母采取适合他的方式去照料他,会有利于他情绪的安定。父母应该知道,按照婴儿自己的生物节律去照顾,才是最适合的。

  不要计宝宝被动地接受照料

  母亲在房间里闻到一股刺鼻的臊味,她走到宝宝身边,一句话也不说就给他换干净的尿布。

  恰当的做法

  当母亲闻到一股刺鼻的怪味,她走到宝宝的小床边,对宝宝拍了拍手说:“乖乖,来让妈妈检查检查尿布!是不是尿湿了?”她等了一会儿,才把宝宝抱起来。

  妈妈在为宝宝做每一件事情前,都先告诉他,然后给宝宝一点时问对妈妈的话作出反应。每次妈妈把宝宝放回小床前,都告诉他妈妈将要做什么。

  分析

  不少家长认为,婴儿什么也不懂,对他说话等于对牛弹琴,白费劲。其实,7个月大的胎儿,听觉系统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让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常听某首曲子,婴儿出生以后会显示出对这首乐曲的偏爱。

  如果成人在照料婴儿的过程中忽视对婴儿说话、传递信息,婴儿就会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受支配的状态。倘若父母在照料婴儿前与他说话,让他有一个思想准备,婴儿就会及早参与到照料活动中来,与父母配合。

  而且,如果母亲在照料婴儿时,经常不断地和婴儿交谈,使婴儿经常接受语言的刺激,再加之与情景的结合,会有利于婴儿语言的发展。

  容许宝宝自己“动手动脚”

  8个月大的宝宝,父母怕他到处乱爬,磕伤或碰翻东西,就常把他抱在怀里,或放在婴儿车里。吃饭时,母亲把饭一勺一勺喂到宝宝嘴里,不容许他碰碗和勺。

  8个月大的宝宝在桌前,他坐在舒适、安全的椅子上,可以自由地移动,在他面前摆着碗和勺。母亲坐在他对面,让他尝试着自己吃饭。母亲偶尔给他喂一勺。

  活动对婴儿的身体和智能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婴儿的成长,他越来越显示出主动性。婴儿逐渐地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他们渴望做以前别人替他做的事。可是有些父母为了避免宝宝“破坏”正常的生活规律,或为了避免他在活动中出现受伤、碰坏物品之类的意外,宁愿把宝宝抱在手上,替他包办一切。

  父母应当容许孩子自己做事、自己行动,孩子最初萌发的自动行为应该得到父母的鼓励。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