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历史,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其悠久而自豪。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几千年,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准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之间无平等可言。君位高堂,“能察秋毫之末”;臣位阶下,说话须察言观色,择其“喜”而报。如要较真儿也可以,只有“死谏”一条路,连后事也不用准备。
追根溯源,君臣关系是仿效父子关系而来的。人类社会关系是先有父子,后有君臣。君也好,臣也好,首先还是父,是子,比如人们常说的“君臣如父子”,子民们称关心百姓的官吏为“父母官”,褒之为“爱民如子”。
父子是什么关系呢?那便是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利和戒严,子对于父,唯命是从而已。就说我们自己吧,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尽管皇帝早就倒台了,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做儿女之时,与父辈对话多半会有矮三分的感觉,而且,话还不能“完全彻底”地讲完;后来自己做了父母,在与儿女对话之时,也总难免有些居高临下之感。
以后,随着你出家门,进学校,这种关系也就与之相随,带到了师生之间;参加了工作,这种关系又扩展到师徒之间、上下级之间。
我认为怎样做好父亲,实际上就是如何调整父子之间关系准则的问题。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反省自己民族文化,中兴国运之大事,切莫等闲视之。
“养不教父之过”
我们该怎样做父亲呢?我们祖上的父亲们总结过一句话,叫做“养不教,父之过”。短短六个字,讲明了做父亲的责任。
养不必说,现在家家户户有过之无不及。
教,教什么呢?民以食为天,就以食为例。有的父亲教孩子吃饭,有的父亲教孩子做饭,有的父亲教孩子买饭,有的父亲教孩子挣饭,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一个父亲会诚心实意教孩子要饭的,但是,我以为最重要的还是教孩子怎样做人。
教,还有个怎么教法的问题。我以为教子主要靠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父母如何对待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子女便可能如何对待父母;父母如何对待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便是子女如何对待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的榜样。有些年轻父母在补习夜大一类,本是好事,可是考试回家把书包往墙角随便一扔,大喊一声“60分万岁”,你怎么要求孩子去考100分呢?为了房前屋后绿豆大一点儿事你和邻居大吵大闹一顿,你怎么要求孩子和小朋友同学之间仁义友爱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于人又怎么样呢,当心效仿你的子女“报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