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本文Tag标签:语文教学  

  一、充分重视教材语言形式,实施美育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学习语言形式人手,借助于“内容纯正”的教材,融情入境,走进角色,产生想象,享受美感,才能使学生对文字内容有深刻体味,又在掌握文字内容的同时学习和发展了语言,受到美的感染和教育。例如:《桂林山水》中“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段文字语言优美,令人陶醉。而要想使学生进入去感受美,一方面要准确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具体形象的语言;另一方面还要启迪学生唤起表象,联想,去遐想,去拥抱大自然,把自己置身于其中,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把文字美和画面美化为一种能力,一种审视和捕捉美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形象美,实施美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诉诸于形象,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就谈不上美育。教师必须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如《狼牙山五壮上》中一心想着群众和大部队安全,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五位壮士的群体形象;《小英雄雨来》中顽皮淘气而又机智勇敢的小雨来形象,还有“真人真事”如“少年鲁迅”的形象等,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思想境界、顽强的斗争精神、宽广的胸怀。自然景物形象,如《桂林山水》中采用比较的写法,把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较,突出桂林的山与众不同,将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进行比较,强调了漓江的水有它独特的美。对这些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文章,教学中,教师要做适当的剖析和引导,使栩栩如生的形象再现于学生面前,让他们在如临其境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感情,丰富他们积极向上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三、加强感情的陶冶和锻炼,融情于教,实施美育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无不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因事缘情……面对作品中的“情”,教师更要有“情”,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感情的升华而产生共鸣,受到教育。如《第一场雪》在描写雪后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色彩鲜明的水晶图令人耳目一新,心驰神往。可以看出作者是把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山河感情融进了所描写的对象中,使文章非常富有感染力。对于这类课文,教师要主动“以文激情”,通过“如出我心,如出我口”的讲读,达到“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的情境,并始终将作品奔腾的感情潮水般涌向学生的心田,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觉悟和审美能力。

  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注意美的熏陶,实施美育

  在语文训练中,使学生感受美,除了运用教材外,教师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教师的语言需要认真锤炼,概括阐述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很轻松地唤起学生的想象,同时还能从中获得一些联想的信息。教师语感丰富,语言含蓄,绘声绘色,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所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充沛的感情,以激情感染学生,以充满情感的语言打动学生。只有在高质量的语言训练中,才能有效实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是学科本身和学生学习心理等的需要。我们只有不断加强研究和探讨,才能逐渐揭示其中的美育规律,反映语文教学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也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