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关爱健康 > 心理健康 > 身心发育

让孩子的心灵在生活中成长

本文Tag标签:心灵健康  

  工作以来,我有一个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学生们的知识量在不断增加,知识面在不断拓展,但与之相伴随的是创造力的衰减、欢乐充实的缺失甚至道德水平的下降——许多孩子把创造力用在和学习抗争上,比如作弊手段的层出不穷;他们的欢乐也只有在与学习无关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来。

  在课堂上我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当我为他们讲解必学知识的时候,不少孩子明显是在强打着精神听课。但是,当我为他们补充一些课外故事,或者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给大家发表一些属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他们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一点,从课后效果中也明显地体现出来。对于知识点,我反复讲解强调,又通过检查考试等手段不断强化,可总有记不住的——就拿一次考试来说吧,10分的名言背诵,在考前给他们发下去的一份复习资料上都有原题,可得满分的寥寥无几;但是我说过的那些课外的故事,或者我们自己讨论得出的观点,大多数人都能牢牢记住。

  有一个班的同学,我给他们介绍了很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他们能复述出来的很少,能落实的更少,但新学年的一次班会上我对他们说的一段话,他们一次就牢牢地记住了:“在这个班,我最看重的不是成绩,而是人品,人品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大于成绩的。欲做学问先做人,人才,人才,你连人都做不好谈何成才,所以我希望大家牢牢记住:人品大于成绩。无论你的成绩如何,只要你的人品没问题,你们就都是我的好学生、我的骄傲。”原因很简单,在高中明确地把成绩放在第二位的情况太少了。一个学生的爷爷后来告诉我,他的孙子放学回去以后对他说,见了很多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

  话说回来,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怎么会成不了才呢?

  一年下来,全校21个普通班里,我们班是唯一一个从倒数第三冲到正数第三的班级。

  我想:上面所说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是孩子们心灵的缺失。一个整天懵懵懂懂的人,一个连自己的心都感受不到的人,还能指望什么呢?教育,就我的理解,这个概念本身可以分为两部分解释:教知识和育心灵。我们现在的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过分注重前者而忽略后者。

  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沦为了成绩的附庸,其效果如何,还是看考试成绩。我问过很多拿了三好学生奖状的学生,居然不知道三好是哪三好。这种情况使不少学生能感受到成绩提高的喜悦,却感受不到深层的充实,感受不到每一个瞬间的幸福和欢乐。久而久之厌倦之后,轻则厌学逃课顶撞师长,重则走上了犯罪和轻生的道路。而弥补这种缺失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生活。

  把生活还给孩子们吧。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