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自理能力 教师需要三战略

本文Tag标签:教育/学校/老师  

  老师在完成了准备工作以后,就可以开始训练学生一步一步掌握自我管理能力了。训练步骤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辨别目标行为和非目标行为,训练学生记录目标行为和奖励学生应用已经学得的技能。

  第一,帮助学生辨别目标行为和非目标行为

  学生必须能够辨别目标行为和非目标行为,才有可能较为准确地记录目标行为。为此,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区别性训练。在教育实践中,老师应该经常用示范的方法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然后问学生这是不是目标行为。

  例如,老师要教特殊需要学生记录自我刺激行为以便对此加以矫正。老师可以示范平时观察到的学生的各种自我刺激行为,对学生说:“这是自我刺激。”老师可以再示范这种学习和玩耍的动作,再对学生说:“这不是自我刺激。”老师在示范有关动作后,接下来问学生:“这是自我刺激吗?”如果学生答对了,老师就给予充分的奖励。否则,就向学生指出其错误,并继续这种区别性训练,直到学生明白目标行为和非目标行为的区别为止。

  第二,训练学生记录目标行为

  为了训练学生记录目标行为,老师要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材料。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一张上面画有格子的索引卡、一支短铅笔以及一个定时(如每过2分钟)会发出声响的手表。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每过一段时间我会提醒你记录自己的行为。”

  或者,老师也可以教学生学习每当手表过了一定时间而发出声响时,学生就应该根据自我观察的结果在索引卡的相应格子内打一个“☆”或者打“×”,以表示自己没有或者有过自我刺激行为。老师在提醒学生不要做自我刺激动作以便得到奖励物品后,就开始让手表走动。同时,老师在一旁观察提醒学生,必要时提供语言及形体上的辅助以便让学生定时记录自己的行为。随着学生的进步,老师再逐渐地减少各种辅助。

  第三,奖励学生的自我观察行为

  在训练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奖励特殊需要学生的良好行为即控制自我刺激的动作,更要注意奖励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及时、如实地记录自己的行为。这样,老师才是真正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便将来在没人在场的时候,学生也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必要的自我观察和自我管理。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这种行为给予赞赏,经常给学生以表扬来多多鼓励。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