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儿网 >  关爱健康 > 饮食营养 > 喂养技巧

担心宝宝吃得少、吃不饱?当心喂出“小胖子”!

  对于很多妈妈而言,“吃”可以说是照顾宝宝的头等大事。宝宝多吃,妈妈高兴,于是想尽各种方法让宝宝吃得多一点,认为这样才能吸收更多营养,有些妈妈甚至还将“吃得多=长得好”混为一谈。虽然舐犊之情无可厚非,但要留神千万别把宝宝喂成“小胖子”!

  过度喂养隐患重重,三招判断宝宝饱不饱

  1、过度喂养危害知多少?

  在传统观念中,宝宝“白白胖胖”是健康的标志之一,有些家长也固执地认为宝宝吃得多才能长健壮。事实上,喂食过多食物会使宝宝摄入的能量超过机体保持代谢稳态的需要,造成喂养过度,给宝宝的健康带来诸多隐性危害:

  首先,由于宝宝的消化系统并未发育完善,消化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胃容量也十分有限,再加上稍小的宝宝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家长全凭“自以为是”给宝宝喂食过多,就会加重消化系统的工作负担,出现以消化不良为主的综合表现,比如呕吐、腹泻、腹胀等等,影响营养吸收。

  其次,宝宝稚嫩的消化器官如果要消化过多的食物,有限的血液和氧气就会从头部转移到消化道,因而脑细胞会出现暂时性缺血,脑供血减少,则会危害大脑的发育。

  最后,对婴幼儿的过度喂养,尤其会增加儿童(特别是5-6岁)肥胖的危险性。肥胖不仅带来身体负担重,心脏负荷增加,脂肪还会影响维生素A、D、钙等关键营养素吸收利用,带来“隐性饥饿”的风险,影响免疫功能、身高增长。

  2、三招判断宝宝吃多少!

  ①是否有满足感: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吃奶后能主动放开妈妈的乳头,而且能安静地睡上一觉,直到下次吃奶前才有哭闹,则表明已经吃饱。反之,如果宝宝长时间不肯放开妈妈的乳头,吃完奶后表现为哭闹、烦恼、渴望妈妈的怀抱,则说明没吃饱。

  ②便便次数、颜色:宝宝出生后的前几天里,每天应至少排尿1-2次,随后的排尿次数逐渐增多。第一个月,满足喂养的宝宝一般每天至少有6次小便,尿液呈淡黄色或无色,3-4次大便,黄色软膏状,随后大便可能次数减少,一天一次或几天一次,但精神状态很好,大便质地柔软。奶粉喂养的宝宝大便相对会干燥一些,一天排便一次也属正常现象。如果宝宝排尿或排便次数达到这个水平,则说明吃饱了。如果便便是水样,泡沫状或者呈绿色,并伴有吐奶、腹胀、哭闹等情况,很可能是喂养过度导致疾病的表现。

  ③体重增长情况:在正常吃饱的前提下,宝宝体重每个月都会正常增长,一般一个月增长500-600g为宜,如果体重出现大幅度增长,很有可能是喂食过多,或是喂养方法和饮食结构不合理。

  饮食科学合理注重平衡,助力“壮而不胖”

  1、日常喂养有规矩,家长心中有数

  母乳喂养的宝宝可采用按需哺乳的形式,即宝宝饿了就可以喂奶,喂奶的间隔和次数不受时间限制,但要注意观察宝宝身体的变化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奶粉喂养的宝宝,需要家长注意严格按照说明书冲兑奶粉,避免冲兑过浓,因为宝宝喝了过浓的奶后会出现慢性口渴,进而导致增加哺喂次数,最终产生喂养过度。由于宝宝吸食奶瓶比乳头要更轻松,所以奶粉喂养更容易出现过度喂养的可能,需要家长为宝宝选择适宜的奶嘴以及控制宝宝每次的喝奶量。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家长可选择带有刻度的喂食碗,以掌握宝宝每次的进食量,并根据年龄需要随时调整。

  另外,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切忌让宝宝边吃边玩,避免食用过多零食和油炸等非健康食物,也不要用零食作为奖励、处罚的诱饵,避免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

  2、膳食均衡重健康,补充关键营养

  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的宝宝,对于各种营养的需求极高。除了注意日常饮食的营养搭配外,还应该注意宝宝的肠胃吸收能力,辅食添加应按照“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粗到细,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循序添加。宝宝4-6个月时,可以逐渐添加强化铁米粉以及米糊、果泥等泥糊状食物;7-10个月时,可由泥糊状食物过渡到可咀嚼的软固体食物(如烂面条、碎菜、肉末);等到1岁左右,就可以添加接近成人的食物。

  此外,需要特别提醒家长,有些关键营养素对于宝宝的成长发育很关键,但又在母乳、奶粉以及日常食物中的含量有限,所以需要额外补充,其中就包括宝宝出院时医生建议的每天补充的维生素AD制剂(伊可新)。0-3岁是宝宝身体各项发育的关键时期,维生素A对于视觉系统发育、骨骼发育、身高增长、免疫系统发育以及预防缺铁性贫血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维生素D可以促进机体钙吸收,对预防小儿佝偻病、增强免疫力方面也很关键。由于天然食物中的维生素AD含量不能满足宝宝快速发育的身体,所以无论是否给宝宝添加了多样化的辅食,也不能断服维生素AD,一定要至少坚持服用到3岁。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