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光吃不长?食物“营养密度”黄金法则不容忽视

  “焦虑”是初为父母的典型特征,生怕自家孩子各方面落后于同龄人。又到了一年中生长发育的黄金季节,然而很多家长却紧蹙眉头,总感觉自家孩子长得慢,明明平时吃嘛嘛香,身体也没有疾病症状,为什么就是不见长呢?此时,父母千万不要光顾着忧心忡忡,首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宝宝饮食中的“营养密度”!

  食物“营养密度”的黄金法则

  营养密度是指食品中以单位热量为基础所含重要营养素的浓度。简单来说,就是食物中有让宝宝吃饱且有力气的“能量”,还要有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比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因此,宝宝吃得多并不代表吸收的营养充足,还要看食物的“营养密度”值。如果长期吃低营养密度的食物,表面上看宝宝似乎吃饱了,但其实根本没有摄取到有价值的营养成分,自然影响生长发育。一般而言,食物的营养密度高低遵从以下两个原则:

  1、完整(固体)食物的营养密度>分解(液体)的食物

  米汤、粥、稀饭这样的流质、半流质食物虽然更易被吸收,但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相比固体食物(米饭)而言却少得可怜。同理,整个苹果比榨成汁营养密度高;肉的营养密度大于肉汤。即使是100%鲜榨的果汁,在榨汁过程中很多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都会流失。而肉汤、鸡汤中的蛋白质含量仅有 1%~2%,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则在 15%~22% 左右。很明显,完整或者固体食物的营养价值相对更高。

  2、粗粮的营养密度>精粮、细粮

  粗粮是相对于精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主要包括谷类中的玉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麦麸以及各种干豆类,如黄豆、青豆、赤豆、绿豆等等。粗粮避免了加工过程中的营养成分流失,因而营养密度相对会更高一些。此外,避免过多添加调味料(特别是糖和盐),也是保障食物高营养密度的方式。

  当然,给宝宝添加辅食除了要考虑营养密度外,还要根据宝宝自身的肠胃适应情况来把控尺度。总体上遵循“由细到粗、由少到多、由软到硬、由一种到多种、由流食到固体”的科学原则,如果过早为宝宝添加高营养密度的固体食物,也许并不能有效补充营养,反而会导致宝宝肠胃发生不耐受,罹患腹泻、便秘等肠道问题。而宝宝开始长牙后,则要特别注意辅食的粗细搭配。颗粒较大的粗粮不仅有助于锻炼宝宝的牙齿咀嚼能力和吞咽功能,而且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以起到吸收水分和肠道内的有毒物质,以预防便秘、消化不良的作用。

  想要宝宝蹭蹭长个,饮食搭配还要耍点“小心机”

  1、打开脑洞,花式做法需关注

  家长懂营养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要宝宝配合才行。天生任性的宝宝,有时候说不吃就不吃。这时就需要家长耍点“小心机”,换个花样,做出各种营养又美味的食物,不愁抓不住宝宝的口胃。举个例子,想要让宝宝吃馒头或者面包,可以把蒸熟搅碎成泥的胡萝卜、紫薯、叶菜、黑芝麻粉等加入面粉中做成各色馒头、发糕和面包,既美观,味道还独特,关键还可以满足不爱吃蔬菜宝宝的营养需求。

  2、查漏补缺,关键营养额外补

  摄入充足的营养是宝宝健康发育的基础条件,但有些对宝宝生长发育非常关键的营养素(如维生素AD)却是日常饮食中的稀有物种,如若维生素AD摄入不够,必定会影响宝宝的骨骼发育、身高增长、免疫功能、视力发育、造血功能等。动物肝脏中虽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但因其异味较大,宝宝接受度较低,而且肝脏属于“解毒器官”、胆固醇过高,又是各种重金属及毒素的聚集地,食用起来存在安全隐患,并不建议宝宝多吃。而胡萝卜、菠菜、南瓜等深色蔬果不直接含有维生素A,而是以β胡萝卜素(即维生素A的前提物质)存在,在一定条件能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但转化率很低(不到1/12),外加宝宝胃容量有限,每天吃的一点辅食根本达不到身体需求量。而0-3岁的宝宝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一旦错过补充便会铸成不可弥补的过错。所以,家长一定不能忽视从出生起每天为宝宝额外补充科学剂量的维生素AD(常见品牌如伊可新),并至少坚持补到3岁,为了宝宝拔高长壮打下扎实基础。

  育儿路上学无止境,家长在营养领域跨出的一小步,都会成为宝宝健康成长的一大步噢!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