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挨打”之我见
2010-11-15 21:49:11

今天下午5时许,我接到小阿后,他去游戏区玩。当他爬上滑梯后,奔儿奔儿推了他一下,又推他一下。推第二下时我说:“小阿推他。”小阿没有推,奔儿奔儿说:“我滑下去。”

小阿钻进“山洞”向南走,奔儿奔儿从阶梯方向上来,与小阿面对面相遇。举起小手打了小阿肩膀一下,又打了头一下。小阿没有还手时,奔儿奔儿把小阿的头向墙上推。推了一下,又推了一下……

那个地方,大老爷们上不去,钻不进。这时我就喊:“喂!喂!”

奔儿闻声停下来看我,小阿哭了起来。

奔儿奔儿妈、加油爸停止聊天过来了,两个老师也过来了,都问怎么回事儿。

我说:“没事儿,奔儿奔儿把小阿的头往墙上推,没事儿。”

这时,奔儿奔儿妈钻进“山洞”,把奔儿奔儿“揪”了出来。小阿由南向北,自己哭着走了出来,扑到我怀里。

奔儿奔儿妈批评宝宝,我说:“小孩儿的手,能有多大劲儿?我在旁边看着呢!没事儿。不过,你们家可能有暴力源头。比如说,孩子是不是有时跟着大人看武打或战争片。”

奔儿奔儿妈说:“没有啊,我们平时就是看个动画片。他爸爸小时候比较调皮,这孩子可能像他爸爸。”

又玩了一会儿,奔儿奔儿在蹦蹦床上,又要和加油发生“冲突”。这时,奔儿奔儿妈就把奔儿奔儿抱走了。

加油爸说:“小孩儿打架,免不了。会还手的,能‘找’回来。不会还手,只有挨了。”

我说:“是啊。这次,是奔儿奔儿打小阿。上一次,是小阿打了加油。我们说过他:加油是好小朋友,不能打。”

加油爸笑着说:“没事儿。”

幼儿打架,不全是坏事儿。中国的教师和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能会制止“施暴”的一方,宽慰“受害”的一方。比如让一方向另一方说“说不起”,而另一方则回答“没关系。”国外的教师和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通过对话,让孩子逐渐知道,用协商来取代打架。

幼儿打架,只会打人或只会挨打,都不妥当。长此以往,打人者会遇到更强者,被打者会有心理阴影。让打人者学会与人协商,减少打人最终不打人,也许不太容易。但是,挨打者不仅要学会协商,协商无效时还要会自卫。这时,打人者受到阻止后,也会反思自己,收敛自己的行为。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孩子都生活在爱的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