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防袭”小贴士
2010-11-18 11:36:56

小阿日前遭“袭”后,我方采取三项措施:

一是向主管教师反映情况,希望在小托班内,如发生幼儿肢体冲突,教师应引导“施暴者”学会以动口(协商)取代动手。同时,逐步引导“受害者”,在“遭袭”时警告对方住手。如无效可“自卫”,但不能“防卫过度”。

二是在家里动用半米高的布娃娃(男孩儿),我握住布娃娃的手,让他打小阿。然后,让小阿打他。同时,我首先动手,轻轻地“打”他,让他在“受袭”中学习“反击”。

三是上网买幼儿拳击手套,家长陪小阿,投入“反袭集训”。

效果:

一、主管教师答应,再开家长会时,请本人出席并发言。谈谈家长和教师,分别在家中和园内,各自对幼儿成长应尽什么责任。主题:和为贵。和谐相处,养好宝宝。

二、小阿对于打“娃娃”,兴趣不是很高。但与姥爷“对打”时,却“面露凶相”。不仅会打头,还动手挖脸,搞得我很“受伤”。

三、“反袭集训”搁置。因为小阿说,奔儿奔儿“不很坏。”第二天到班里,他又去找奔儿奔儿玩了。

如此看来,幼儿之间发生小纠纷,家长不能过分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