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家小阿没有去亲子园,到儿科诊所开了药后,我和姥姥在家带了他一上午。
昨天下午5时许,我去接小阿时,发现他脸上又被某小孩儿挖了一道。一问老师,原来午休时,这个小孩儿躺在小阿床上不起来。老师拉走了他后,他又回来躺。这时小阿推他,他就挖了小阿一下。
最近,这个小孩儿多次在小托班打人、挖人。老师告诉家长后,家长有时道个歉,有时也不道歉。有一次,这孩子从滑梯上冲下来后,直奔一个小女孩儿。抬手就向脸上挖,被小女孩儿的爸爸当场制止。
昨天下半夜,小阿有点儿发烧。吃了点儿“好孩子”,烧退了。过了一会儿又发烧,就又吃了一点儿。上午8点钟,小阿娘开车,把小阿爹“捎”到单位后,我抱着小阿,仍由小阿娘开车,前往儿科诊所。一量温度,不到38摄氏度,偶尔咳嗽,有清水鼻涕。听听看看,肺部问题不大,喉咙又红又肿。可能是发烧不高,咳嗽不多,小阿没事儿一样,一直在玩。于是,开药后回家。此前,小阿娘已给亲子园打了电话,今天不去了。
面对如此“暴力与伤害”,园方也有难处:一个小托班,八九个孩子。然而老师,总不能每个孩子配一个吧?有时一眼看不住,“情况”就发生了。
打人、挖人的事儿,发生在幼儿身上,根子在于有关家庭或家长。一是有的家庭,对孩子口头能力训练不够,孩子不会说。有意向表述不清,急了就要打人。二是有的家庭,大人爱看武打、暴力等影视片,孩子跟着看,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有的家庭,大人爱打孩子。孩子在“反抗”中,“学会”了打人。四是有的家庭,有‘暴力事件”发生。孩子跟着大人,“学会”了打人。五是有的家庭,奉行“拳头才是硬道理”,怕孩子上小托班和幼儿园“吃亏”,对孩子娇纵。有意识在家中,对孩子进行“率先打人”的“教育”。六是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内分泌失调、多动症等……
打人、挖人,当事的孩子没有“赢”家。经常“受伤”的孩子,心理上可能会有阴影。孩子经常率先打人、挖人,园方、老师、“受伤”孩子及其家长,各方都不欢迎。如果不对孩子加强教育,打人、挖人不止,在较长时期内,无论到了哪儿,都可能由于施暴于人,处于纠纷和敌意中。这样,不仅大人和孩子比较孤立,孩子长大后,还可能形成孤辟、内向甚至乖唳的性格。对于个人发展,必然有负面影响。打、挖小阿等宝宝的小孩儿,属于哪一种情况,由于缺乏细查,不好贸然下结论。
小阿娘已向园方提出:要求召开家长座谈会,通过多方沟通,理性地解决这个问题。大过年的,谁家小孩儿脸上被挖得“伤痕累累”,心里都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