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公司老板,最怕有人掀摊子。狄青去世后,赵祯彻底放了心。但是思前想后,又觉得对不起这个筒子。于是,闭口不提半月派人“慰问”一次的事儿,很沉痛地授予狄青“中书令”级别,给了“武襄公”的光荣称号,并亲笔在碑上题了字。
更可笑的是,11年后,宋神宗苦于手下没人能掐架,又想起了狄青。认为狄青小兵出身,武功高强,为人厚道,谦虚谨慎,把狄青的画像挂到他办公室。又是写文章,又是派人到家慰问。 狄青是范仲淹发现并提拔的,老范在赵祯面前落下好了吗?没有。 公元989年10月1日,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其实,他原籍在陕西。祖上去江南工作,世道乱起来回不去,就把家扎在了南方。小范命苦,出生第二年,老爸就去世。叔呀大伯的不厚道,容不得他和妈妈。老妈只好带着他,改嫁到朱家。小范姓朱后,四岁时随母亲回继父的山东老家。成年后得知自己原来不姓朱,便于公元1011年,去河南商丘上学。 由于不是富二代,小范每天煮一锅粥,晾凉后分为四块,早晚各取二块,配些咸菜就吃了。就这伙食,硬是当日子过了N年。有个同学,老爸是“李刚”(商丘市长)。见范同学常年喝稀饭,就送给他一些烧鸡牛肉什么地。但任由这些东东放坏了,小范也不吃。同学见了哎呀一声:“你看你,都变质了你也不动,什么意思你?” 小范拱拱手说:“真的对不起。我怕吃了这些,苦日子再也守不住啊!以后表再送我了。” 公元1014年,宋真宗领着一百多个干部,去安徽省亳州市太清宫视察工作。车队路过商丘时,许多人都上街去看。小范却仍在教室学习,不去凑这个热闹。有同学喊:“老范走吧,换下脑筋。书啥时间都能看,最高领导一辈子能见几回呀?”范同学说:“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后,再见他也不晚。”说完,继续背公式,作习题。你看这…… 公元1015年,范同学参加全国科举考试,荣登进士第。见到了赵祯,并吃上了御赐的宴席。随后根据需要,去安徽基层法院任正股级(九品)干部。经过努力,又升为正科级(八品)。这时,他一是把老妈接出来自己养活;二是回到苏州,要求恢复姓范。族里有人刁难时,他说:“我只是要求姓这个姓,没有其他要求。”这才勉强被认可。 公元1021年,范仲淹去江苏省东台县工作。发现当地海堤多年失修,盐场亭灶和农田民宅,屡受海涛侵袭。遇上大海潮汐,水淹泰州城下,灾民流离失所,官民损失惨重。于是,他就给上级打报告,要求在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修一道结实的海堤。上级报请开封同意后,让范仲淹主持兴化县工作(七品,正处级),负责实地施工。
公元1024年秋,在范仲淹率领下,数万农民工开始修堤。刚破土不久,便遇上暴风雪加海潮,S了一百多号人。有人认为,天意如此,堤难修成,工程应该立即下马。逐级汇报上去,领导也吃不准。但范仲淹坚持要修。后来,堤终于修成了,大家就叫“范公堤”。这时,许多粉丝跑到派出所改名,跟他姓了范。 公元1026年,老范的妈妈谢氏没了。按照当时的规矩,范仲淹交代了一下工作,回河南商丘服丧。当时主持商丘工作的领导叫晏殊,知道老范很有文化,就让他接手商丘师范大学(应天府学)。仲淹非常高兴,还把富弼引见给晏殊。 老范一来,师大很快面貌一新。就读的学生,扎堆儿报名。知名学者,络绎不绝。范仲淹热情接待,自己收入不高还管吃管住,倒贴进去不少钱。 有个名叫孙复的秀才,前来拜访老范。范仲淹和他聊了聊,送他一两银子。过了一段,这货又来了。范仲淹又给他几个钱后问:“为啥不静心读书啊?”小孙说,“俺老娘还靠我养活呢!如果我每天能挣一百文钱,就足够用了。” 范仲淹说:“你不像是个要饭的主儿,就在我这儿带薪读研吧。每月三千文生活费,怎么样?”孙秀才一听大喜过望,就跟着范导师攻《春秋》专业,稍带养活老妈,一直读到老范去开封工作。 十年后,孙复在泰山招生办班,教授《春秋》课程。山东著名学者石介,也成了他的学生。听说以后,范仲淹说:“这人哪!如果老差钱,实在是太可怕了。孙复要一辈子饭,世界上就少了一位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