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夏人掐架,范仲淹没受伤。但玩了一次“新政”,却要了他的“命”。
公元1043年,赵祯任大宋公司董事长,已经是第21个年头了。就是减去老妈管事儿的11年,自己也当了10年的家。俗话说:不当家不应事,不知柴米贵。公司运营到这个份儿上,主要问题是保安太多,掐架费钱。公务员太多,开支发愁。都吃财政,账上没钱。
对此,公司老总吕夷简也没啥好法子。于是,根据“群众意见”,赵祯“遂欲更天下弊事”。农历三月,让老吕退居二线,调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人进公司政研室。
农历七月,范仲淹任大宋公司副总经理(参知政事),和新任老总章得象,同时过问公司经营。富弼、韩琦等,当上了保安公司副总经理。
对于这次调整,有人立马叫好。说:“这次班子配得可以,能够干大事儿!”
开会研究工作时,赵祯特别尊重老范等人,并多次催促:“抓紧弄个好方案!”
眼瞅着领导重视,群众企盼,老范等人非常鸡冻。终于在农历九月份,报上去一个《答手诏条陈十事》。具体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老范认为,玩新政,核心是整顿公务员队伍。岁数儿大的,思想老的,经常住院吃药的,把公司的钱装到自己口袋里的,没有工作能力的——该下岗的,一律回家。
赵祯一看:“很对呀!”就立即作出指示:
——过去公务员三年一提拔,以后不可以,要看功、善、才、行。年龄过大的,身体不行的,脑子进了水的,犯坏被保安抓了的,进步的事儿一律免谈。
——公务员家的孩子,进编制严格控制。吃财政的名额,不能让他们全占了。
——公考(科举)变规矩,地方设培训机构。写个破诗就给个职务,不行。以后要考案例分析和措施应对,还要看平时表现。
——各地分公司一把手,办事处一把手,严格考核。发现不行,不让再当,选能干的上去。
——根据公务员职务高低,重新分配级别田(职田)。打的粮食够吃了,不准把单位食堂的馍,再往自己家拿。
——合并机构,给草根儿“减负”。试点时,河南洛阳以东有五个县,降格为乡镇。济源以西的王屋县,并入河南府。
什么“厚农桑”了,“修武备”了,领导也说不错,但是没有实行。
老范一搞“新政”,公司特别热闹。不能干的下去后,能干的上来了。作风转变了,效率也提高了。巡视组把名单报到开封,老范一看哪哪谁谁不行,立马就提笔把名字钩了。有人说:“范哥,你这一动笔,下边就要有一家人哭啊!”
老范说:“宁可让一家哭,也不能让一个乡一个县的人哭!”
要说这不是“形势大好”嘛!但是从上到下,谁家的人提拔了,不一定都感谢老范。但是谁家的人被撸了,那一准儿问候老范的祖宗八代。
结果没多久,什么闲话都出来了。最阴险的是,有人说老范拉小集团——这是赵祯最烦的事儿。赵祯一开始说,不信传言。最后也顶不住了。就说:“老范,你去河南邓县工作吧,在哪儿干都一样。”随后,富弼、欧阳修等,也都下基层了。“新政”的事儿,年把时间就玩完。
公元1051年,范仲淹被调到山东工作。这地方冬天冷,老范经不住冻。虽然写了《岳阳楼记》,虽然赵祯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得好,但老范再也不能回开封上班。1052年,又被调到安徽工作。身体不行,还硬撑着去。结果走到徐州就去世,活了64岁。